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
景亚鹂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9,25(2):127-128
佛教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而其发扬光大却在中土。大约在西汉末到东汉初,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诸多高僧大德不懈努力,佛法深入人心。在佛教东传两千余年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不仅翻译了大量梵文经典,而且形成了众多佛教宗派。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存留有大量的佛教石窟造像、寺塔建筑等文化艺术瑰宝。虽然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曾遭遇多次“法难”,甚至灭顶之灾,但这些文化遗产却始终没有泯灭。  相似文献   
2.
张维慎 《文史哲》2013,(4):159-164,168
把黄帝铸鼎之荆山定在富平西南,或泾阳县与三原县交界处的嵯峨山,或河南灵宝县阌县南,均不妥。由于首山为山西省南部之中条山,而中条山富含铜矿,将黄帝铸鼎之荆山定为与中条山仅一河之隔的大荔县朝邑镇南之华原山,即强梁原、朝坂,既与《尚书·禹贡》逾河之文相符合,也与班固"洛水东南入渭"之语相一致。因当时已经有小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首山的铜矿运到河对面的荆山,应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3.
"面缚":古代投降仪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礼俗制度等方面考察,古代投降仪式及请罪中的"面缚",其含义既非少数人所说的缚双手于胸前面前之意,也非个别人所说的"系颈或缚首"之意,而是指反训的"背缚"或"反缚",其具体做法是既系脖颈,又缚双臂、双手于身背之后.作为古代投降仪式的一个动作,"面缚"多发生于改朝换代或战乱之际,至三国两晋十六国时期,"面缚"的使用更加频繁,这分为四种情况:一是与其他动作一起构成投降仪式,二是单独构成投降仪式,三是用于大臣向国君的请罪,四是成为"投降"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4.
论北魏时期刁雍在薄骨律镇的水利建设与屯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书.刁雍传》记载的薄骨律镇的引黄灌溉能力为4万顷,但这只是计划数字,而实际灌溉能力只有30万亩左右;引黄灌溉工程的修建,为屯田事业提供了保障,年收官课谷数达25万斛。刁雍在薄骨律镇屯田的成功,不仅解决了本镇的军粮,巩固了边防,而且还有余粮来接济沃野镇军粮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在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的过程中起了杠杆般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涉及鞭笞之罚的记载的目的不同,或肯定主人公的知错能改,或谴责某人罪有应得,或揭示人物的性格,或揭示主人公的某项才能,或为主人公雪耻复仇作伏笔,或阐明家长管教子女的权力,或揭露封建国家的狱吏之酷和刑罚之滥,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6.
后稷本是其母姜嫄参加社祭后与某个姬姓男子野合而生,而史籍载为"履大迹"、"履大人迹"、践"巨人迹",完全是出于儒家崇圣心理而对野合的巧妙掩盖;为了更神异其事,乃日"履帝迹耳",因为当时尚无"帝"、"上帝"的概念.姜嫄生活的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期.当时盛行普那路亚婚(即外婚制),民"知母不知父",因而后稷被其母姜嫄抛弃,既不是因为他无父而生,也不是因为他要接受图腾仪式的考验,而是因为他出生时"胎生如卵"(带胞生),形体异常,古人以为妖异而不祥,所以被抛弃.  相似文献   
7.
吴大康  张维慎 《唐都学刊》2006,22(2):108-111
过去和现在的学者多认为,范增劝项梁立楚怀王孙心为楚王是一个失误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此种观点值得商榷。范增此举,是在陈胜死后而赵、燕、魏、齐等四国贵族之后都被立为王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是对当时英雄达成的立六国后之共识的发扬和光大,是出于团结一切可以抗秦力量的需要,是顺应时势发展而要协调各路诸侯统一行动的需要。它坚定了“亡秦必楚”的信念,保证了反秦大业的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其功不可没,所以范增不失为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8.
桃林塞是指秦函谷关以西逶迤而至于湖水西岸的湖县故城,亦即湖县旧址(阌乡县城旧址)之间的函谷古道,它以此间谷道两旁及其以南衡岭源(南部为焦村源)、铸鼎原的桃树成林而得名。而瑕即《汉书·地理志》之湖,亦即湖县故城(湖县旧址、阌乡县城旧址),其地正在今灵宝市阳平镇阌东村西北约两公里处的湖水西岸函谷古道之中.因而詹嘉奉晋侯之命在此驻扎坚守桃林之塞,即可阻断秦人的东西往来,不使秦人“结外援,东西图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