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5篇
统计学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再生产包括劳动力再生产和资本的再生产,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决策主体,在一定的收入预算约束下,必然会在生产投入、生活消费和教育投资之间进行最优的配置。为了支付高额的教育费用,农户必须要降低自身的支付流,首先会降低劳动力再生产即生活消费,然后会降低生产投入,前者会降低农户的消费福利,后者则会降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对于我国西部地区而言,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在生存消费的硬性约束下,高额的教育费用不仅将农户的日常消费固化在了维持生存的低水平,而且显著影响了农户的物质投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户“半工半农”二元收入结构的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农村市场化水平的不断推进,农户现金需求的压力不断上升,农户消费呈现出实物需求、现金需求的二元倾向,农户的二元需求推动农户劳动呈现出“半工半农”的二元结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粮食价格的低迷使农户单纯依靠农业劳动无法满足家庭的简单再生产,农业劳动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户的实物需求,非农业劳动则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户的现金需求。这样,在劳动与消费二元化的情况下,为了增加农民的福利,必须要长期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变;改善农民从事非农业劳动的环境;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  相似文献   
3.
在农户的视角下,从农户认为“对自己和村里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两个方面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农民自己最迫切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最急需政府投资的公共产品的排列顺序有很大不同。这说明有些公共产品属于“俱乐部产品”,农民可以自己投资或者投资一部分;农民最需要政府投资的是自己急需但不愿意投资或无法投资的公共产品。建议尽快建立政府决策和农民自主决策相结合的农村公共物品建设体制。涉及宏观的、外部性强的公共产品主要由政府决策;外部性不是很强的准公共产品和俱乐部产品,则建立消费者参与机制,让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和管理。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产业特点、技术的产品特点、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的特点、农业技术供需双方的特点和外部制度环境共同决定了农业技术供需均衡过程中的价格信号失灵。为了达到农业技术供需均衡,实现科研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要寻找一种合理的价格替代机制,而农业技术产业一体化无疑是一种有效的非市场制度安排。以宁夏永宁县靖益村枸杞种植为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靖益村枸杞种植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建立和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成功运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黑龙江林口县、河北衡水市、山东聊城市、山东宁阳县四个地区的调查数据为依据,借鉴“迁移成本内生”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对政府参与下的组织化劳务输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影响进行案例研究,分析政府参与的经济合理性、发挥的作用及参与改制等问题。研究表明:只有在特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下,政府的参与才有经济合理性,才能促进农民外出就业。通过研究还得出:政府的参与是短期性的“阶段”行为,不是无期限的一直参与发挥的是启动阶段“助推器”作用,而不是长期的“稳压器”作用。  相似文献   
6.
发展"一村一品"经济:背景、内容与原则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村一品"经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随着农村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提出、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解决和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国"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在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的过程中,从生产主体的角度,要重视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水平,保障农民的决策自主权;从生产对象的角度,要提高主导产品的产业化、品牌化、有机化水平;从生产环境上,要完善主导产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我国"一村一品"经济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坚持市场引导与行政干预相结合、市场需求与区域优势相结合、产业专一化与产品多样化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支持与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农业生产的特点、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持.当前,我国公共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域主要是: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大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生态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 (一)鼓励非政府供给主体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根据收费可能性、社会公平、资源配置效率三个判断准则,在政府、私人、民间组织中科学判断不同农村公共产品的不同供给主体,确定特定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主体。  相似文献   
9.
孙春  李圣军 《管理与财富》2008,(12):106-107,111
政府与农户作为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投资的“双主体”,在“理性人”原则的支配下,政府在“重工轻农”的经济思想支配下,利用强势地位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一个动态的非完全信息的博弈,政府成功的将农户对教育的投资推到了农户支付能力的“高水平均衡”点。进入新的世纪,随着政府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转变,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了义务教育经费供给主体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总体经历了封建时期"无机构、无资金"、民国时期"有机构、无资金"和新中国时期"有机构、有资金"三个阶段,目前,"农民自我供给"的状态基本结束,政府开始成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主要存在"政府出资、政府生产"、"政府出资、社会生产"、"政府社会合作投资"、"政府出制度、社会投资"等四种模式。从提高政府供给农村公共产品效率的角度,需要采取措施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自下而上"的供给决策机制;科学界定政府事权,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促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