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1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2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有了哲学思维之后,人的问题就牵动着哲学家们的心弦。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关于“人是什么”的回答林林总总,关于人的定义不断翻新。哲学家们对人的问题的不懈思考和执着探求,映现着人类生活的逻辑。人的生活是人自己创造的,在连绵不断的创造活动中,人不断获得新...  相似文献   
2.
伊壁鸠鲁哲学是在城邦的废墟上建立的.伊壁鸠鲁采取区分自然本性和人为习俗的思维范式,认为政治共同体是习俗性的,是外在的必然性,而"偏离政治"、避开痛苦则是人的自然本性,是个人自由的表现.伊壁鸠鲁哲学曾长期被排除于政治哲学的谱系之外,本文力图呈现它的政治意蕴,阐明它是对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理路和价值观念的颠倒.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型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和社会的关系是内外相互观照的辩证关系。内实现于外,外表征着内;内是外的根据,外是内的手段;内和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人起初因缺乏独立能力而直接依附于一定的共同体,人从人身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是人的独立自主能力发展所致,但人又依赖于物化社会关系。在我国现阶段,既要发展市场经济,摆脱人身依附关系,又应减轻物化社会关系的负面效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加快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之前,思想家们从三种路向探讨了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一是论证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永恒合理性,二是主张返回到人类简单需要的原始状态,三是提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社会的未来社会的空想。马克思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提出了人类文明演变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二重性,资本打破了人对狭隘的人群共同体的依赖,但又迫使人依赖物化社会关系;资本为了逐利刺激生产力发展,却又无法驾驭生产力;资本通过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榨取剩余价值,使社会有了大量自由时间;资本以殖民侵略和掠夺方式促使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在资本的统治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社会生活关系、政治关系和精神文化关系都扭曲了。资本的内在矛盾促使其走向解体,被社会主义的高级文明形态所代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6.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哲学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确立的基础,是社会观念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是各种社会观念分歧的聚焦点,是解决社会哲学其他重大理论问题的逻辑前提。哲学史上的个体原子主义和社会整体主义是实体性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具有二难选择、机械循环和理论前提批判不彻底等缺陷,是用非关系性的思维思考关系性的对象和问题。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是社会观念的根本变革,它论证了个人和社会相互同构、相互映照和不可相互归约的张力关系,坚持了人和社会相互追问、辩证批判的解释性循环和历史主义方法,说明了个人和社会辩证联结、交互作用的过程。深入研究马克思解决这一问题的思维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早期法哲学视域下的财产权批判思想经历了由资本主义架构内的批判到超越资本主义视野批判的演变过程。马克思起初为贫民捡拾枯树枝的权利作辩护,指责富人的“先占权”;揭露官僚政治是导致葡萄种植者贫困、财产权遭受损害的原因。马克思继而批判了黑格尔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思想,揭露了国家最高统治结构是私有财产的结构,提出了建立真正民主制的构想。他进而区分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揭露了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权是少数人独占的、自利的权利,提出了否定私有财产、实现社会的普遍财产权的人的解放的路径。马克思财产权批判思想的进路和启示性在于,他对底层民众内涵和历史作用的理解越来越具体、丰富;由从历史中寻找财产权根据转变为要求社会人权的全面恢复;从建构理性伦理共同体到建立人与人直接联系的社会共同体;为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方式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外源性后发展国家,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自身的特点,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这些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时并存于当代中国社会,它们挤压在一起,相互制约,使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极其复杂的局面。原来历时地展现的矛盾集聚在一起,共时地表现出来,这加大了解决矛盾的难度,加大了社会转型的难度。然而,全球化的现实背景和西方以信息化为标志的先进科学技术,又使中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就能够促进和加快矛盾的解决,使中国以跨越式的方式实现社会转型和人的重塑。因此,我们要认清中国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探索中…  相似文献   
10.
施蒂纳认为自由和独自性有本质的不同:自由是对异己力量的单纯的否定、摆脱,是毫无实际内容的幻想,是抽象的"人"的自由,而"独自性"则是无限的、积极肯定的,是个人权力和力量的表现。在马克思看来,没有单纯否定的、消极的自由,自由具有肯定的、积极的内容。施蒂纳抽象掉了人的需要的满足和能力的发展等重要因素,把自由变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范畴,他的独自性观点带有小资产阶级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