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耘 《理论界》2005,3(1):10-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是党的执政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目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和直接体现。要真正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要树立起科学发展的执政理念,就要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上来把握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相似文献   
2.
林耘 《船山学刊》2002,(1):66-69,82
隋唐以降,在佛道的挑战之下,儒家学说在心性论方面处于劣势。李翱于是提出复性学说,试图通过对儒家原有典籍《中庸》、《大学》、《易传》和《孟子》等书中有关思想的重新阐释,构筑起一个儒家心性论体系,与佛道相抗衡,他认为人人皆有与圣人一样的至善本性,凡人只是由于情欲遮蔽了本性才没有成为圣人。只要人们停止思虑,灭息妄情,复归本性,就能达到诚的境界,成为圣人。他的复性学说是吸收佛教和道家思想改造儒家心性论的一个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3.
批判与超越--从民本论和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区别的关键在于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