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8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耕森、赵海琦两同志的《王夫之美学思想简论》(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简论》),对王夫之美学思想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矛盾之处颇多.本文对其主要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对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初步看法,以就正于钱,赵二同志并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2.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庄子对“才全”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对“知”、“物”关系的看法,是理解、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文字.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是学术界公认的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美学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情与理、情与景、意与辞、意与势、兴会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探讨,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诗歌理论体系,这个诗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乐论诗".在这个原则指导下,他心目中理想的诗歌便是"夭矫连蜷,烟云缭绕"、"婉转屈伸以求尽其意"、"咫尺有万里之势"、"从容涵咏,自然生其气象"的诗歌,也就是"既把情感的内容以静态形式凝聚在概括性形象里,又把情感的形式以动态方式凝聚在层次结构、节奏韵律里,既具有绘画美,又具有音乐美"的诗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在诗歌创作论中提出了"简意"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清代词论家周济的“出入说”见于他的《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一般认为,“出入说”是对“作家创作时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读者的种种感受”的说明,它要求作家“带着强烈的情感去观察、体验丰富的社会生活”,“熟悉各种事物的形象”再“进入创作过程”(“入”),塑造出平淡、浅近、寓寄托于中而又看似无寄托的艺术形象(“出”);也要求读者欣赏时,既理解(“入”)又不执着于艺术形象所包含的寄托(“出”)。我们认为,这种解释代表了一定历史阶段的研究水平,但深入考察,又未尽的当。个别学者虽然正确地指出“出入说”阐明的是学词途径,但对“入”和“出”两阶段的本质区别及其联系却未作深入的理论探讨。因此,笔者不揣固陋,略述己见,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元遗山诗集》卷十《答俊书记学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下句正后村所谓“将铅椠事作葛藤看”,须一刀斩断,上句言诗于禅客乃赘疣也。句中引刘克庄语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八《题何秀才诗禅方丈》:“能将铅椠事,止作葛藤看。”钱先生尝释此诗云:“隐讽诗与禅扞格不两立,文词乃禅家所斩断之葛藤也。”依钱先生之说,遗山诗意即:诗是禅客必割之赘疣,务斩之葛藤,遗山此诗对诗禅关系的看法,与  相似文献   
6.
楚竹书《诗论》在先秦诗论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诗论存在着实用主义、政教性文学文本主义和文学文本主义三大传统 ,湖北荆门出土的竹简《诗论》是先秦诗论中文学文本主义传统最典型的代表。它的作者可能是年龄长于孟子的孔门后学  相似文献   
7.
艺术构思的秘密,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家经常探索的题目。在这漫长而又坎坷的道路上,他们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西晋陆机在《文赋》里,用“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这样的描述,指出了情与物是构思活动中两个重要因素,为探讨艺术构思规定了范畴。接着,齐、梁间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则以“神与物游”为契机,揭示了艺术构思中心物交融的特征:“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  相似文献   
8.
高友工的律诗美学和中国抒情美学研究,建立在发掘形式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不仅探索了有意味的形式如何生成,意义如何积淀到形式中去的问题,也从形式切入建构了有特色的中国抒情美学。  相似文献   
9.
<正> 王夫之的诗论,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抒情诗歌,它探讨了抒情诗艺术的核心问题。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缋中求活计也.这段话,提出了“以意为主”这个命题。关于“意”的含义,研究者有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前比较文学研究现状,从比较方法的视角作了分类,主要有三类:一是建构普遍文论框架,进行分类比较;二是突显主流文论进行范畴、概念比较;三是确立基础文论,进行体系比较。虽它们各有利弊,但从比较的要义在于发现“差异”看,第三类研究更体现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