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现代化的社会结构转型与马克思主义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文明体系中社会要素的生长积累具有同步性,但社会要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联系社会要素和社会形态的中介环节,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各种社会要素才能被汇集为一种"力",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中国明代在社会要素的积累方面与西方相近,却没有像西方那样转入近现代社会,这一现象只能从社会形式即关系结构中得到解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推动了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而真正迈入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峙中,概念的模糊性与宽泛性以及缺乏一定的学术规范,仍是对话的障碍之一.而忽视科学技术的动力因素及其产生作用和影响的社会机制,也妨碍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客观评价.本文还对近年来新人文观的"天人"维度、个体与普遍的关系作了点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特征。“人性本善”的假设使儒者只知“仁以扬善”,而不知“智以驭恶”。传统伦理文化在处理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言与行的关系上往往未能起到促进“善”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断裂,面临重建的重任。  相似文献   
4.
教育价值具有二重属性。从派生与非派生的意义上可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从“道”与“术”的意义上可分为形上价值与形下价值;从满足主体之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方面,可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等等。本文简要论述了教育之形上与形下价值以及教育之内在与外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为本位,具有明显的泛道德主义的特征。“人性本善”的假设使儒者只知“仁以扬善”,而不知“智以驭恶”。传统伦理文化在处理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手段、言与行的关系上往往未能起到促进“善”的作用。中国传统伦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断裂,面临重建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二十年来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可视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但我们还相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蕴藏的能量绝不止于此,作为一种思想资源,它仍大有开掘的潜力,尤其是它所内含的新的价值取向,新的思维向度。本文试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维轨迹,作几点抛砖引玉的概述。1、教条主义的逻辑与实践检验的逻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最大障碍就是教条主义。教条主义的文化基础乃是中国传统的引证文化。自古以来,无论是治国者还是治学者,必以圣贤的言论为依据,如中国古代的言必称尧舜、孔孟,现代教条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在实然与应然、理性与宗教信仰、智与仁的两极中有失衡的倾向.伦理学虽受重视,但基本上以说教、教化构成,缺少经验、事实的研究.儒家的仁根植于人性,基督教的爱则根植于上帝,二者都关注人性的超越,但对何为超越、超越的途径的理解不同.中国传统的伦理学强调与政治的关系,却和宗教、科学疏离.中国的道德建设仍有待于伦理机制的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