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白守黑”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最高模则,表现为中华民族面对自然的生存大智慧.伟大诗人陶渊明是恪守并实践“知白守黑”这一模则的完美典范.《老子》一书中“知白守黑”的思想,曾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生态批评转向产生过积极影响.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及全球性生态运动,中国古代哲学及诗学精神有可能在更深的层面上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有序、运动着的“活体” ;地球生态系统大体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精神生态系统 ;文学艺术活动是生存的最为辉煌灿烂的景观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内向性——我对“新时期文学‘向内转’讨论”的反省鲁枢元一《文艺报》1986年10月18日发表了我的《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一文,在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到了1987年夏天,以《文艺报》为主要阵地对这篇文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持续了一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4.
由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学评论》编辑部、洛阳师范学院中文系联合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文献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举行。会议围绕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的发掘、整理、研究,文献发掘与文献叙述以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学者杨义、孙玉石、钱理群、吴福辉、刘增杰、鲁枢元、解志熙、朱德发、孙先科、席扬、陈方竞等参与讨论的文章长短不一,见解有异,但都拒绝空疏学风,言之有物,发出了独特的学术之声。本刊特分两期揭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类的整体存在状况密切相关,它即是一种幻化高蹈的精神现象,又是一种有声有色、紧贴自然的生命现象,它与地球生态系统血肉相连,若要对它做出较为贴切的解说,或许需要新的学问,比如生态学。  相似文献   
6.
鲁枢元 《阅江学刊》2010,(4):143-148
在空间上,桃花源是一个封闭自守、绝不与外交通的世界;在时间上,桃花源中的时间如果不说是停滞的,也该是"循环"的,周而复始的。桃花源正是由于守护了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才成了与外面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将莫尔、培根们的"乌托邦"对照陶渊明的"桃花源",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建立在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理性主义传统之中的;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建立在老庄哲学的社会理想之中的,如果还要将其称为乌托邦,那么西方莫尔、培根的社会理想是一种"光明的"、"进取的"的乌托邦,东方陶渊明的桃花源则是一种"幽晦的"、"退隐的"古典的乌托邦。20世纪以来日渐强化的"反乌托邦"运动以挖苦、嘲弄、批判的方式表达了对于启蒙主义乌托邦的"反拨",却有意无意地表达了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深切关怀。陶渊明的古典乌托邦思想在当今地球人类面临的生态时代,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及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纪的文学使命:修补精神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人类纪”远不仅是一个地质科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跨越了人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概念,一个全体地球人类都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整体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纪”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一种充盈着生态学意味的“全球化”。而“精神圈”的存在则是“人类纪”的重要表征。人类在酿造了地球生物圈的种种危机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精神圈遗留下种种偏执和扭曲、空洞和裂隙。修补地球破碎的“精神圈”,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文学艺术是否拥有“历史” ,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汤因比说过 :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文化领域不存在线性发展理论 ,甚至不存在进步 ;但借助现代生态学理论 ,可以对其“演替”进行描述 ,并取代“发展”、“进步”的理论概括 ,为跨文艺学、生态学的“历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身兼哲学家、文艺学家的王夫之(1619—1692)曾以“絪緼”一词来描述宇宙万物初始发生时的状态,认为大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微至动植、生灵、虫(?)、蜎孑,无不“絪緼以成化”(《周易内传》·卷四)。“絪緼”一词,首出《易系辞》,原作“壹(?)”曰:“天地壹(?)”。《说文》云:“壹(?)也,从凶,从壶,壶不得泄也。”段玉裁注曰:吉凶壶中,元气浑然,乃会意字。一些古书中又写作“烟煴”、“氤氲”,分别从“火”、“从气”,显示出后人对“壹(?)”性质的  相似文献   
10.
我希望中国学术界能够了解这个人和这个人的学说。这就是赫伯特·曼纽什和他的《怀疑论美学》。尽管沟通不易,但这部书的出版使这场中西方关于哲学和艺术的对话,已经成为可能的了。赫伯乐赫伯特·曼纽什(Herbert Mainusch),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学家,现任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西方现代怀疑论美学的倡导者,去年10月刚刚度过他的60岁诞辰。赫伯特·曼纽什热爱中国、向往中国,并且已经开始熟悉中国。从1985年以后,他曾三次到中国来。第一次是随了西德外交部长根舍充任访华的顾问,后来两次全是学术交流,巡回讲学的同时游历了大半个中国。临潼的兵马俑,半坡村的陶片鱼纹,莫高窟的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