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牛僧孺在“牛李党争”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两党人物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考察和论述。文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订,认为牛僧孺实际上并非“牛党”的党魁,“牛李党争”之名也与历史实际不符。此外,文章还对牛僧孺与牛、李两党人物的关系分别进行了考察,文章发现牛僧孺与李党主要人物的关系很耐人寻味:除了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屡屡对他进和排挤打击外,其他李党主要成员不仅极少与他有矛盾冲突,而且还大多与他有着良好的交谊。由此可见他与李德裕、李宗闵、杨嗣复等汲汲于党同伐异的党魁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今本《仪礼·丧服》篇包含“经”文、“记”文与“传”文三部分内容 ,其“传”文据说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传。本篇每条“传”文之首均冠有“传曰”二字 ,而有些“传”文中间又有“传曰”二字。这些“传”中之“传”被称为“旧传”。有学者认为《丧服传》所引“旧传”当是《礼记》之文。此说尚容商榷 ,这些“旧传”当是比《礼记》与《丧服传》更早的解经之作 ,《丧服传》的撰作也当在《礼记》成书之前。  相似文献   
3.
上海图书馆讲座(以下简称"上图讲座")始于1978年。如今,它已形成包括时政热点、经济金融、文史艺术、科技教育、生活健康、社会法律在内的六大板块、十八个系列,已开办的讲座超过两千场。上图讲座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公益、立足基层以及面向大众的理念,将浩瀚如烟的知识浓缩、提炼,以现场讲座、网络讲座、纸媒讲座等  相似文献   
4.
"礼乐"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论语>提出的"和为贵"是礼乐文化的根本精神,也是儒家思想的普世价值所在.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乐文化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3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古礼安葬用“柔日”考丁鼎钱玄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礼学专家。近十几年来,他先后撰写出版了《三礼名物通释》、《三礼辞典》、《三礼通论》等三部礼学著作,对我国古代礼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订、论述和介绍,嘉惠学林、功德无量。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诚哉...  相似文献   
6.
丁鼎 《文史哲》2002,(4):120-124
《仪礼·丧服》经、传的基本内容虽然大多在其他先秦文献中有所反映 ,但其他先秦文献中也记载了不少与《仪礼·丧服》经、传相歧异的内容。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歧异 ,一方面是由于《仪礼·丧服》所记述的丧服制度已经过儒家学者的加工整理 ,其中已加入了加工整理者的一些主张和理想 ,而其他先秦文献所载则往往是当时实际实行中的丧服礼俗 ,因而二者出现一些歧异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可能还与丧服制度的发展演变有关 ,由于《仪礼·丧服》是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者对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丧服礼俗加以编订整理的结果 ,其内容相对于其他先秦文献所载春秋战国时代实际实行的丧服礼俗肯定有滞后性 ,这也势必决定了二者会存在某些歧异。  相似文献   
7.
反训说平议     
传统训诂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字(词)义训解现象,其特点是被训释字(词)能用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可与其构成反义关系的字(词)来训解,所以被人们称为反训.如以“治”训“乱”、以“香”训“臭”、以“快”训“苦”等等皆属此类.需要说明的是,在反训现象中,被训释字(词)的被训释义与训释字(词)的训释义实际上并非反义.所谓反义是指它们的其它义项而言(详下).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东地区成为当时移民大潮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山东地区人口的大规模迁出和迁入,不仅对山东区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引发了当地文化风貌的重大变迁。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儒、释、道三教的发展流变及其地位的升降变迁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冲击引发儒学传统的衰落。(二)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北方人口(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的迁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促进了佛教在山东地区的蓬勃发展。(三)山东地区文化世家的外迁和佛教的兴起,使道教的发展较之佛教的发展相形见绌。  相似文献   
9.
继承乾嘉学派无征不信的学风,借鉴西方科学的逻辑方法,用严密的考据进行史学研究,是王国维、陈寅恪治史的共同特点。由于治史范围和知识结构的差异,二人的史学考据又有各自的特色。王氏充分利用清代汉学家的小学成就,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手段,把地下材料和文献资料相互联系,进行严谨考据;陈氏则较注重发扬宋学精神,力求从原始史料中发掘义理内蕴。就各自的论著而言:王氏多归纳,少演绎;陈氏则在归纳之外,常用演绎。王氏多通过考据来论证“史实”;陈氏多通过考据发掘“义理”。王氏论著表现的是“精深”;陈氏则表现的是“通识”。二人史学考据的风格、方法及其所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不仅包含了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制度和规范,而且还包容了与这些制度和规范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为贵"是"礼"的根本精神.它要求并引导社会各个阶层按照"礼"的规范和模式来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建立和谐融洽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目的.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它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显然,上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文化的"贵和"精神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开放的胸怀,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文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