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学的"中和"理念来源于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落实到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追求国家统一的"大一统"的国家理念,落实到社会人生领域就表现为从整体着眼,倡导"群体本位"、"道德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念。这些思想通过儒学的传播内化成一种民族心理,调节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我们民族和我们文化的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是其教化哲学的理论根基,它说明了对人进行教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仁、义、礼是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主干内容,"仁"是众德之首、万善之源;"义"是"仁"向具体道德行为转化的枢纽,是道德主体在具体行事时依据"仁"所做的应当、应为之判断,是经过反思后形成的自觉意识;"礼"是"仁"的制度化,它对于仁义具有节制、文饰和补充的作用。先秦儒家力图通过仁、义、礼的道德教化来成就理想人格,理想人格有不同的层次,其中"君子"和"圣人"最具代表性。先秦儒家的教化哲学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将中华民族塑造成一个重教化、重仁义、讲礼仪的有道德感的民族。  相似文献   
3.
从儒学的基本素质出发,结合古代中国的国情,并通过与中国其他学术派别的对比,可以将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干的原因归结为四点:其一,儒学的思想内容适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政治特点,切合从普通民众到统治者的心理需求;其二,儒学具有宽容开放的胸怀,善于学习、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能够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合时代发展;其三,儒家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使命和社会理想,从而得以在逆境中一次次崛起;其四,儒学采用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扩大了儒学的流传范围,加深了儒学的社会实践程度.  相似文献   
4.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构建“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健康成长的思想资源,是实现代际关系融洽和老年人幸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古代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为中华民族精神着上了底色;神话传说以幼稚想象的方式记录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萌芽,并在代代相传中启迪着后人;轴心时代诸子思想异彩纷呈,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营养之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儒家"中和"境界的特点出发,对先秦儒家达致"中和"境界的总体方法进行了分析概括,将其归纳为两点即"执两用中"与"时中"。"执两用中"的特点是处理问题时从整体着眼,把握住相互对待的方面,找到事情发展变化的中正之点,不极端、不偏执;"时中"的特点是从动态处着眼,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权变,不拘泥、不教条。这两种方法内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唐明燕 《兰州学刊》2005,(5):86-87,90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除以道为统领从正面阐述其治国安民的道理外,也苦苦思考了怎样呵护人的生命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人的生命存在可分为肉体生命存在、精神生命存在和社会生命存在三个层面.而<文子>的生命哲学要旨正是表现了对这三个生命存在层面的真诚呵护,呈现了对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8.
自信是自强的逻辑起点,自信心为一个民族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前提和空间,但要将愿景化为现实,还需要该民族有自强的能力,这样自强不息精神才能实际开展.这是构建自强不息精神所必须的逻辑上的二环.对于这两环,先秦儒家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凭借着自身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独领风骚的地位,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发挥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培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提供了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9.
孔子的人文思想主要表现在 :他试图以人道、人为来摆脱外在天命的控制 ,彰显了人的主体能动性 ;他首次明确肯定了人的本质与价值 ,将仁德安置在主体自身之中 ,使人成为真正自觉的道德性存在 ;他还探讨了人的本质及价值实现的途径 ,即“克己”以“正身”、“克己”以“敬人”、“克己”以“复礼”。孔子的人文思想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仍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儒学热"的反思和批判,指出儒学在实现现代转化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以下五点:第一,既要立足于现实需要发展自身又要避免媚俗,尤其要避免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第二,既要面向大众普及儒学,又要进行扎实的学术研究,走世俗化与学术化并行的道路;第三,既要借用政治支持发展自身又要有自知之明,与政治保持适当的疏离;第四,儒学要增强自我批判意识,不断进行融合创新。第五,儒学传播者和研究者要增强道德修养,以避免因个人品行问题使儒学蒙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