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孔见 《中华魂》2015,(3):62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学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这部通史,不仅以其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严谨而生动的语言,使之在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开创了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司马迁开创了以记录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研究方法,他通过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的类别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代表人物,这些人物的描述十分生动,丰富  相似文献   
2.
孔见 《中华魂》2014,(9):62-62
正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一生信奉周礼,连做梦也常常梦见周公,所以他以克己复礼为己任,梦想通过仕途实现这个理想。他当过权贵的家臣,管理仓库和看管牛羊:几经周折之后,才得以在鲁国任司寇,并一度代理相事。地位显赫了,但他的一套主张并没有被人接受。他作为私学的开创者,只好率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求官谋职,宣传他的主张。13年间颠沛流离,远至楚国。其间,"斥于齐,逐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真可谓"惶惶然如丧家之犬",而那些醉心于夺地争霸的君王们并没有接受他。当他的从政行道希望化为泡影后,回到鲁国继续授徒,并笔削春秋,修诗编书,传播自己的学说和理  相似文献   
3.
4.
孔见 《中华魂》2014,(23):65-65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按编年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772—前481),现存1.6万多字,略有缺失。它虽简略,但以鲁国为依据,记述涉及这个时期的历史大事,相当准确地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社会生活诸方面内容。相传为孔子所作,但据近代学者考证,应是鲁国史官集体创作。也有一种较为可信的说法,《春秋》确是一部国史,因材料散乱,孔子重新编订。不管怎样,这部史书确实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因而被视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相似文献   
5.
孔见 《中华魂》2014,(11):66-66
正在人们的印象中,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和尚出身、几度流浪、从农民起义军中打杀出来的粗人。其实,他从小聪明过人,很有悟性和胆识,并粗晓古今文字。他登上皇位后,励精图治,勤于政务,每天要批阅群臣报送的大量奏章。他曾写过一首自嘲诗,抒发自己的勤政心情,他写道:"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拥被"。他痛十艮那种不着边  相似文献   
6.
孔见 《中华魂》2013,(5):56-56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的故事。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等等,都成为流传至今的重视人才的佳话。  相似文献   
7.
鲁迅常以冷静从容的幽默笔法叙述一些沉重、悲惨乃至残酷的场面或事物 ,这种笔法具有现代“黑色幽默”的性质。此种黑色幽默用于正面的人或事 ,未免不够严肃或慎重 ,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迅对残酷现实的愤激之情 ,显示了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勇气  相似文献   
8.
孔见 《中华魂》2012,(21):60-60
偶与友人品茗谈史论学,提及时下有人把孔子的“不时,不食”这句话,解释成孔子不食不合时令的食物。友人惊讶地问道:难道孔子时代就有反季节的果蔬?我只得报以苦笑。这使我想起《西游记》中的孙猴子。会七十二变。功夫了得,但也只能变天上的飞虫,地下的石头。庙门前的旗杆。  相似文献   
9.
孔见 《中华魂》2014,(1):62-62
正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大分裂、大动荡之后,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一个王朝,基本上结束了过去多次出现的地方势力割据造成的社会动乱局面。这同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功业和创立的一些规矩,有很大关系。而他本人也基本上做到了慎终如始,可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创业明君。自唐末以来,武将拥兵自立称帝者层出不穷,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朝十三帝的夺权闹剧,使中国北  相似文献   
10.
孔见 《中华魂》2017,(1):64-64
伯夷是商朝末年殷王朝封国孤竹国君的儿子。周武王伐殷(时王为纣)后,与其弟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对他们的行为孔子给予很高评价:说伯夷是"求仁而得仁"的"古之贤人",是一个即使被遗逸以后也"不动摇自己意志,不辱没自己身份"的人。又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意思是说,他们不记旧怨旧恨(这一点,司马迁为其立传时即已提出置疑),所以怨恨他们的人很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