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2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1) 在《聊斋志异》艺术形态的研究方面,我国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圆凿方枘、龃龉难合的现象。已出版的大量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小说史中,《聊斋志异》一无例外地被看作是短篇小说集,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这样指出:“蒲松龄的代  相似文献   
2.
一反讽既是一种思想表达的形式,又是一种审美范畴或思想情感评价。作为前者,它要揭示的是这一矛盾现象:“语词或意见在讲话语境中获得了与字面含义相反或否定字面含义的意义。”作为后者,它要表达的是这一相互乖违的倾向:“对在一本正经的肯定或赞美的幌子下所描绘的一切采取怀疑或批评嘲笑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阿Q和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两个不朽典型。他们时代不同,地域相异,性格大相迳庭,初初看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如果仔细加以考察,我们不能不发现,两者实际存在着某些相近之处,把他们联系起来,决不是一种主观武断、削足适履的做  相似文献   
4.
论《聊斋志异》“尧女于归型”叙事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尧女于归型叙事模式是《聊斋志异》中重要的婚恋类型。蒲松龄对尧女于归型的故事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明显的自觉: 还俗女冠陈云栖和士子真毓生相爱,婚后忽遇昔日离散的道友盛云眠,邀其回家话旧。盛的练达世故赢得了真母的欢心。陈早有与其共事一夫的存想,于是,“陈笑对曰:‘母既爱之,新妇欲效英、皇,何如?’母不言,亦冁然笑。”(《陈云栖》) 范十一娘通过狐女封三娘,与孟安仁喜结秦晋。范与封情同手足,依恋难舍,“十一娘从容曰,‘吾姊妹,骨肉不啻也,然终无百年聚,计不如效英、皇。”(《封三娘》)  相似文献   
5.
“席勒式”,是马克思1859年论及拉萨尔的悲剧《济金根》时首先提出的。它涉及艺术创作中艺术与政治、艺术与生活、艺术特征等一系列原则问题,因而,历来就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试图就“席勒式”的本质及其根源,它与席勒创作的关系等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舞台上躺着一对死了的情人:乐师米勒的女儿露伊斯,宰相瓦尔特的儿子斐迪南。这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席勒的名剧《阴谋与爱情》的悲惨结局。 不幸的预感应验了,“天上艺术家的杰作”露伊斯毁灭了,“一朵鲜花凋谢了,枯萎了,踏碎了!” 是谁的罪恶之脚踏碎了这朵青春的小花?是谁的阴谋之手摧折了她那蓬勃的生命?是谁用年青人纯洁的血泪酿制了这一杯生命的苦酒?席勒那由斑斑血泪凝炼成的复仇之剑又要指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的审美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从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握角度提出了美的相对性原则;强调美丑对照并表现其多样性;关注女性美的创造;标举“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式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8.
莫里哀的《太太学堂》以笑为武器,抨击了以夫权为核心的封建道德观念,批判了宗教愚昧主义,为妇女的人格、教育、幸福和地位发出了热烈的呼号。严肃的社会问题,深刻的思想内容,成功的典型塑造,精湛的艺术技巧,使这一剧作成为莫里哀创作道路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艺术角度对《玩偶之家》作了阐释。文章认为,易卜生找到了“完满的定在”,从而使剧本具有最大可能的涵蕴性和包容性,获得“一粒砂中看见世界”的艺术效果;娜拉圣诞前夕的复杂心态不是语言所能牢笼,易卜生以圣诞舞会为契机,让她直接用舞蹈语汇倾诉自己的内心,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震撼力;娜拉离家出走是娜拉性格发展的必然,触及的又是“精神上的地质形态”中的原始地层,因而“在她身后发出的碰门声比滑铁卢或色当的炮声还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10.
论《聊斋志异》的“陌生化”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聊斋志异》的“陌生化”技巧安国梁“陌生化”这一术语的提出以及对这一术语作科学的界定,大概要归功于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奠基人之一的什克洛夫斯基。他在论文《艺术即手法》中指出:“被人称作艺术的东西的存在,就是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