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系治理与契约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两种重要治理机制。基于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交易成本分析框架,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的治理逻辑以及治理机制的动态转换,研究发现: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对核心社员的关系治理程度总体上会由高向低变化,对普通社员的关系治理程度的变化则相反;对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的契约治理程度都会呈现出增强趋势;就合作社整体治理而言,契约治理成本会随着合作社的规模扩大而不断下降,关系治理成本则相反,因而关系治理最终会让位于契约治理。  相似文献   
2.
“项目进村”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治理机制的协同效应理论,结合安徽省YQ乡的案例分析,解读“项目进村”何以成功,并分析生产型治理对乡村治理机制的重构。研究发现:生产型治理通过发挥科层机制与合约机制的协同效应,能够降低项目的交易成本,实现“项目进村”;当合约机制的交易成本更低时,就会引致对科层机制的替代,但是当交易的非市场化程度较高时,就会不可避免地选择科层机制。科层机制是村庄“有项目”的基础,而合约机制的嵌入能够避免科层机制治理目标的异化,使得进村项目“得以落地”;合约机制是项目内生性嵌入村庄的过程,而通过与科层机制间的协同,能够避免合约机制治理能力的弱化,使得落地项目“得以持续”;通过生产型治理,可以从治理主体、产权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打通乡村治理的关键痛点,为“项目进村”打下坚实的治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崔宝玉 《决策》2024,(1):70-73
<正>农业“大托管”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重要路径,是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创新,解决了“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样种地”的难题。“谁来种地、种在哪里、怎样种地”一直是三农工作的焦点。作为农业大省和第四大粮食主产区,安徽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种业振兴行动,建设高质高效农业强省。  相似文献   
4.
根据《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西安市儿童福利院结合实际,制定了《西安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办法暂行规定》,在深入农村、城市社区进行宣传的同时,结合以前寄养工作经验,规范了麻家什字寄养点(该寄养点于2008年由于城中村改造已经撤销),  相似文献   
5.
基于1 314户农户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自发性农地流转后小农户家庭禀赋对农业经营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自发性土地流转之后,农户的经营土地规模、农户可支配资金以及受教育程度都与农户经营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担任村干部的农户与普通农户相比并没有体现出经营技术效率的显著差异;同时,农户对农机具的投入和非农收入越高,其家庭经营水平更趋向于低效率;随后,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和评价,找出了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发展合肥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然而与公路建设相比,路政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如何加强路政管理,使路政管理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一直是我们交通路政工作者研究与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对加强路政管理的新途径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权安排与社会资本都是合作社治理的有效机制,两者之间既存在替代性也存在互补性关系,替代性激励着合作社寻求更低治理成本,获取更高治理收益,互补性意味着合作社整体性制度安排可以内在一致.合作社组建期,社员间的依赖性与协调性要求越高,其对社会资本治理的需求也就越大;合作社成长期,社员异质性增强、交易频率增加又会使合作社对股权安排的需求增加;合作社成熟期,社会资本和股权安排的动用将在不同适用对象上出现分化.两种治理机制的替代、互补与适用性匹配能够保障不同生命周期合作社治理的整体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以组织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建构了联合社演化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联合社建群者特征形塑了联合社建群者的生态圈效应和生态位效应,在联合社成立之初,建群者效用决定了其初始生态位的选取与生态圈的形态,并形成联合社建群者的效应印记,联合社生态圈宽度、均衡度、资源能力的互补度以及生态圈与生态位的匹配度之间所建构的因果反馈机制构成了生态圈的要素联结路径,如果建群者效用通过要素联结路径能够顺利转化为生态耦合效用,联合社就会规范成长,如果要素联结分化导致耦合效用畸变,联合社就会质性漂移,异化为企业,如果要素联结失败,联合社内外耦合都失败,联合社就会沦为空壳社、僵尸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徽省29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观察样本,在绩效定义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与SUR模型测度和分析了合作社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并检视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路径。研究表明,监督与制衡机制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通社员的收入绩效,合作社理事长在促进合作社交易绩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增强合作社社会绩效方面的作用有待挖掘和提升,由于具有较强的环境适用性和组织结构弹性,股权集中化程度高、理事会规模小的合作社反而各类绩效水平较高。这表明,以股权集中化、成员异质化等为特征的合作社发展路径在“绩效”层面上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要改变和纠正股权集中度高、社员异质性强必然意味着利益侵占这一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