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化生命的理论架构和文化生命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先秦儒家文化哲学的生命所在。在先秦儒家的思想符号世界里,人的生命形态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生命形态,它与外在的自然生命水乳交融,共同完成理想生命的建构,这就是孔子的"文质彬彬、孟子的"践形"和荀子的"性伪合"。先秦儒家对人的生命的文化安顿开辟了一个极具魅力的精神领域:人的心灵世界和价值世界,它从根源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和文化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文化发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在文化发展模式的设计上,非常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发展的“因革损益”观。“因”代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它遵循的是“道”的原则,注重的是历史文化的根源性和连续性。“革”代表对文化的革新,包括对文化的损(减少)和益(增益),“革”遵循的是时代的原则,要求文化的发展必须因时损,与时俱化,甚至发展为剧烈的革命式“骤变”———质变。在“因”与“革”、“道”与“时”的矛盾对立中,先秦儒家一方面承认文化的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又认为文化的发展就是儒家文化的兴衰循环,从而陷入了文化发展理论上的二难困境。  相似文献   
3.
老子哲学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生命及其精神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理论架构是老子哲学的生命所在。在老子思想体系中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超越生命的有机统一 ,与此对应 ,生命也依次呈现出“真”、“和”、“静”与“朴”的精神 ,它们是道在不同生命层面上的具体显现 ,具有层次性、个体性和本体性的物质。这些精神代表着生命的理想状态 ,指引着生命走向完善 ,走向超越 ,它们经过历史与传统的积淀 ,实际上已成为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展示出其独特的思想魅力  相似文献   
4.
孔子文化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孔子建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哲学体系,它包括文化本质论、文化生命论、文化发展论和文化动力论四个部分。孔子对这些文化哲学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对转轨时期的文化建设和跨世纪文化使命的完成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文化条件的总和,近年来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它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旧的文化环境危机的现实忧思,更意味着一种对新的文化环境构建的理性自觉。文化环境问题属于一个综合性跨学科问题,国内对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主要论及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癸巳年正月初八,小年刚过,就传来郑晓江老师仙逝的消息,真是让人难以置信。郑老师的精力多么充沛,他的生死哲学体系正在完善,他的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正如火如荼,他怎么舍得突然离开我们?我们赶紧订了车票,急忙赶往南昌,亲送老师最后一程。车到南昌,窗外凄风苦雨,灰沉沉的天空竟飞起了小雪,使得凌晨的南昌更加冰冷刺骨。我们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但思绪却伴随着雪花飞回到二十年前从游郑老师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以先秦儒家为对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这一精神的具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8.
朱子之大学指"大人之学",即成就内圣外王的圣人之学,学的是如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小学则是小子之学,学的是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故宋人往往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小学。然而,朱子的"小学"与"大学"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二者如何衔接与贯通?文章认为,在朱子思想体系中,小学与大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和前提,大学是小学的必然归宿。朱子的小学与大学在本体、认知、工夫与境界上都是贯通的,具体体现为理即事、事即理、知行相须、敬贯始终。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但小学的主敬与大学的穷理之间保持着永久的张力,二者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共同构成朱子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朱子学的研究已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历史的学术活动,朱子学研究的全球化早已成为一个既成事实。朱子学是行动的哲学,实践的哲学。早在700年前,朱子思想积极参与了东亚思想一体化进程,此时的朱子已经是世界化的朱子。立足于当代与未来,全球化需要什么样的朱子学?朱子学的精神怎样参与人类精神的建构?我们认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朱子关于“全体大用”、“理一分殊”、书院教育、身心修炼、家礼、关爱弱势群体、文化谱系的承传等理念仍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只有把朱子学真正落实为一种全球共同遵循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朱子学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