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李宜静 《理论界》2010,(2):99-101
本文介绍了阿部正雄和小约翰·柯布"促进宗教间的相互转化"的宗教对话理念,并对二人在该理念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这些差异,阿部和柯布在各自的宗教对话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风格,阿部更偏重于抽象层面的讨论,并表现出某种佛教的优越感;柯布则相对更加重视对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向佛教学习方面也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阿部正雄和小约翰·柯布促进宗教间的相互转化的宗教对话理念,并对二人在该理念上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由于这些差异,阿部和柯布在各自的宗教对话实践中体现出不同的风格,阿部更偏重于抽象层面的讨论,并表现出某种佛教的优越感;柯布则相对更加重视对事件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在向佛教学习方面也持更加开放的心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佛教思想界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调整传统思想以应时代要求。太虚以“法界圆觉”思想为根本,对中国佛学持维护立场,并试图将之综合纳入适应新时代的佛学体系;印顺从“性空唯名”的角度出发对中国佛学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二者对中国传统佛学态度的差异有各自的时代考量,他们探讨的佛教理论与实践问题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僧肇的《物不迁论》一直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文章从“物不迁”涉及到的两大基本哲学问题,即物的本性和时间的本质出发,分析《物不迁论》引发的论争。在澄清“性住”与“物不迁”关系的基础上,说明《物不迁论》不违佛教“性空”义理,其非实体化的思维方式有助于解决哲学史上实体化思维带来的“时间”和“物体同一性”的争论。《物不迁论》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佛教思维方式,展现出了佛教在对中国本土思想吸收与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