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给出了一种描述变薄拉深稳定流动的流线形状,在变形区建立了与刚塑性活动边界相关的初始轴对称流动模型,通过上限功率的最小化,获得理想流动许可速度场。依据实验结果比较了几种速度场对变薄拉深上限解的影响,证实本速度场明显提高了上限解的计算精度。本速度场还可推广应用于使用锥形凹模的圆管有芯拉拔和挤压以及圆棒的拉拔和挤压问题的上限分析。  相似文献   
2.
机械制造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中国制造发展战略和江苏的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为背景,依据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本科专业规范、机械工程师资格考试大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重新设计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以数控机床设计、制造、运用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综合实践与工程训练,强化数字化设计制造应用能力培养,注意道德法律、技术经济、质量管理教育,提出以一个核心、两条路线、四个层面、五种意识、七种能力、八个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方案的初步实践,正在展现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采用平衡微分方程与塑性方程联解方法,建立了有压边锥模再拉深变形区应力分布的数值规律。根据本文提出的最大拉深力计算方法和笔者在文[1]中给出的危险断面失稳强度,利用计算机可以迅速确定多次拉深极限。本文还分析了凹模锥角、压边圈圆角半径及凹模圆角半径对锥模再拉深极限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本科工程实践教学是一种面向生产一线培养未来现场工程师的专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学生能力训练的顶层设计,它由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构成;通过特定的实践教学环境和手段,在师生的互动中实施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基本特征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教学内容以职业必需的能力来构建,师资队伍具备教师和工程师"双师"资格.教学过程特别强调校企合作或产学研结合,教学质量评价中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占较大比重.  相似文献   
5.
从人才特征、服务面向、业务范围三个方面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出定位。以“一条主线,两根支柱,三个模块,四块基石,五种素质”为框架构建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变薄拉深时筒坯内外侧与凸、凹模接触面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摩擦力 ,其摩擦参量是力学计算和润滑剂选择的重要依据。文 [1]提出摩擦因子可以通过变薄拉深力和冲头顶推力确定。本文介绍了这两个力的测试方法及装置。以本测试系统确定的两力为基础计算的摩擦因子应用于文 [2 ]变薄拉深力及凹模出口应力计算中 ,计算与实验值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办学背景和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学校属性、办学特色的定位以及八个基本特征,讨论了发展工程技术型本科教育的五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依据再拉深时筒壁口部最厚、最硬、最大拉深力出现于技深后期以及变形区小的几个显著特征,假定最大拉深力出现的变形区相应于筒口达到变形区人口位置,并以筒口应力、应变强度及厚度作为变形区于均应力、应变强度及厚度,采用平衡微分方程和塑性方程联解方法建立了有压边圆角凹模再拉深径向应力分布数位解。应用分散性失稳准则,建立了危险断面拉伸失稳强度,计及了厚向异性指数、加工硬化指数、凸模直径及凸模圆角半径的影响。用本文推导的公式借助计算机,可以迅速确定多次拉深的极限拉深系数。通过本文分析,表明筒经对多次拉深极限有明显影响;同次极限拉深系数存在取极小值的凹模圆角半径;减少初次拉深变形程度有利于提高后次拉深的权限变形能力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