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环境公益诉讼是法学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但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文章对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进行系统整理,探寻在我国现有诉讼体制下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及具体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我国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倡导循环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建立健全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制度。发展循环经济首先需要完善废旧物品回收利用的法律体系,立法中要注意主体扩展和市场运行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国家环境刑法的演进历程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形态,即启蒙形态、成长形态和完善形态.这种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对中国的环境刑法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寺庙林管理主体既包括国家,也包括民间组织(以佛教寺院为主)。造成这种双层管理模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政府对许多被认为是现代国家所必须承当的林业管理事务概不承当,而都由民间的森林管理主体承担,官府则主要对毁林行为进行惩治。因此,清代寺庙林的管理是一种双层的管理结构。长期以来,国家管理机制与民间管理机制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地改革循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但其成功终究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地法制建设也不例外。农地习惯法自生自发于农村,与国家制定法相比,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属人性。国家法在农村调整的范围和功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农地关系的方方面面都作出具体详尽的规定。农地习惯法弥补了国家制定法的不足,有助于维护乡村秩序,其现实合理性不容忽视。农地习惯法对农地法制建设具有内容上的重要基础、实施过程中的补充修正、程序上的重要参照三大意义。因此在农地改革进程中,应重视农地习惯法的价值,实现农地习惯法与国家法的互动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要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而是指近代以来某些学者大致共享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对待世界的态度。后现代思潮作为一场消解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 ,从一开始就具有摧毁性而不是建设性的。我们不能据此就采取鸵鸟政策否认它 ,拒斥它。后现代思潮作为一种曾经轰动一时并在当下仍不时引起人们关注的学术思想 ,并不存在本质上好不好的价值评判问题 ,而应当客观地去分析它 ,研究它、宽容地接纳它 ,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新文化的繁荣和人文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7.
同国家法相比,环境习惯法具有地域性、自发性等优势。国家法可在资源立法、利用规划、资源利用许可及管理体系领域做出制度调整,以实现对环境习惯法的吸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