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奇戏曲史属于文学专史的范畴.20世纪传奇戏曲研究的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20至30年代戏曲文学史为主的初建期;二是40至70年代传奇史研究立体化时期;三是80年代以后的深化和高潮期.  相似文献   
2.
冯梦龙和李玉是明末清初在小说和戏剧领域各领风骚的两位文学家,都曾互相改编过对方的作品。从改编的角度,通过比较二人两部同题材的小说戏曲作品,即冯梦龙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和李玉的《人兽关》,可以看到二人在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学科的回顾与前瞻在20世纪末的学术界蔚为潮流,古典戏曲研究也不例外.系统梳理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回顾和反思的各方面成果,以明确这一回顾和反思所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高度、所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古典戏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4.
后冷战时期美国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个利益集团政治的国度,种类繁多、影响深巨的利益集团,是美国政治的最基本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冷战结束后,由于美国在世界上的独霸地位,美国的国内政治日益呈现为国际政治的趋势,利益集团也更深入地卷入到美国的外交决策中,尤以对华政策为最烈,从而使得中美关系更加曲折不断,摇摆不定。本文试从冷战后美国利益集团的特点分析着手,阐述了利益集团对中美关系影响的表现、途径及根源,并提出了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有两种维度:一是横向的开拓延伸;一是纵深的钻研挖掘。前者往往带来一个新领域或课题,筚路蓝缕,自是厥功甚伟;后者则可以带来一个新的研究境界,它不仅需要深考精研的功夫,更依赖于“问题意识”的重构。程芸博士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一书无疑属于后者。阅读该书,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就在于其强烈的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科学地评价毛泽东,使广大人民群众既认识到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又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从而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促进了党的团结和国家政局的稳定与发展,为全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设了良好的政治环境。联系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成败,更感到邓小平科学评价毛泽东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范红娟 《学术论坛》2005,(5):167-170
传奇概念的界定一直是古典戏曲研究领域一个争论的焦点,并由此引出了传奇和南戏的历史分界的问题。文章系统梳理了目前学界对传奇概念的几种界定及其理论背景和所反映的戏曲观念,认为从多元角度界定传奇的本质内涵是符合传奇发展的实际情况的,传奇和南戏之间也确实存在一个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8.
范红娟 《南都学坛》2011,31(3):66-70
割股疗亲是明清戏曲宣传孝道的常用题材。作为民间的风俗习惯,割股疗亲在明清时期风气大盛的同时,也遭到儒家正统观念的攻击和官方的禁止。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割股戏曲的大量出现,显示出它对民间行为和观念的认可;而其"动机至上"的道德劝谏动机则属于来自士大夫文化的精英意识,从而使戏曲呈现出"中间态"特征。戏曲成为沟通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桥梁,同时也是二者在孝道教化上达到共鸣的结果和体现。而孝道观念也通过戏曲渗透到社会德教传媒的各个方面,并使其传承不衰。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经济正在经历高涨期后的调整,本文分别从商业周期、人力以及历史发展三个不同的纬度阐释了新经济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新经济的世纪.  相似文献   
10.
孝道宣传是中华文明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场文化动员活动,戏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明清戏曲在进行孝道宣传时,最为津津乐道的题材就是"奇节之孝",即那些割股、卖儿、千里寻亲或出现奇异孝感现象等超乎常情的孝行,并在艺术形态、传播方式和创作意图的共同作用下,采取了"树立榜样"的书写策略,以完成"劝诫俗众"的教化目的。这样的书写策略与戏曲的"中间态"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显示了戏曲文化对孝道内涵的独特诠释,也体现了戏曲在封建社会道德教育和文化动员中独特的"中介"作用。当代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中,戏曲所书写的"奇节之孝"早已被摒弃,但其进行道德宣传的策略仍然值得借鉴:任何时代都需要榜样来引导建构社会的道德范式;树立榜样需要"介质",才能引导公众从道德理念走向道德实践;而只有因循不同受众、不同介质的偏好和特性,介质才能真正发挥中介作用,在公众思维模式中生成共有的、符合权力期待和社会期待的价值规范,完成社会教化与民众认同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