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百泉书院的学术文化活动及兴衰赵国权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自由研习学术、无门户偏见、讲学与著术相结合的教育特色,在中外教育史及学术发展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河南地处中原,人杰地灵,文化灿烂,学术渊源流长,书院也十...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与个人选择权的增加和政府控制的减少有很大关系,而目前两者之间相互调整的不到位是一些深层次社会结构性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立足中国的现实环境,探讨中国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社会制度安排,尤其是个人选择与政府选择之间的制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3.
书院自产生以后一向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它与文化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体现出特殊的文化传承价值取向.尤其到南宋时期,江南一带书院从各个角度和层次对传统文化加以选择、创新、传播和传递,形成鲜明的时代和地域性特色,对当时乃至后世书院与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王朝更替频繁,社会剧烈震荡,但在教育文化传承上却有"反本开新"之功。当时,在社会教化活动上,承袭了两汉尊儒的教化传统,即通过立学设教、选拔奖励通经之士、祭奠先圣、提倡孝亲尊老等路径向民众渗透伦理观念;或通过颁布诏书、帝王帝后耕籍亲蚕、制定规程等方法来劝民勤于农桑;或通过下达政令、为政者以身作则、派员巡视等方法以化导民风民俗。另外,当时的社会认同和提倡佛法,通过求道成仙的佛道教化来引领民众的宗教信仰,这为隋唐以儒为主兼用佛道的社会教化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记叙文的主题不是凭空杜撰的,主题的形成,应从全部材料出发,要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指导,主题要求正确、集中、深刻、新影;材料是形成观点、提炼主题的基础,是说明观点、表现主题的依据,材料要求有典型性、形象性、感情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梁启超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贡献,他尤其关注师范教育,所撰《论师范》首开近代师范教育研究之先河,为近代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对师范教育的改革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通过企业正在推行的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施中诸多难点和问题的分析与思考,探索深化企业改革的新路子。一、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导源及分析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国有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的主要途径,是当前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中推行较快、覆盖面较广的一种形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女子并非总是扮演着"被奴役""主内"的角色。处于轴心后时代的两宋时期,文明理性的社会转型给女子的教育尤其是给她们的阅读生活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空间,呈现出积极、向上、自觉、自主之态势。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维度来看两宋女子的阅读生活可知,举国"文治"及社会、家庭的支持,使得大批女子有机会走进阅读世界;人们对生命的自觉与感悟,也促使越来越多的两宋女子能够自主地去阅读书籍,阅读范围不断拓展,涉及经史子集百科乃至时人所著之书,且凸显出阅读终生化倾向。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成就了两宋女子的精彩人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相夫教子、诗词书画创作、科举应试等都尽显巾帼风采,不仅在中国女子教育史上书写出辉煌篇章,而且在当时世界舞台上也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9.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是明君,举贤纳能,惩治小人,则国强民富不衰;是昏君,亲近小人,嫉妒贤能,则国败指日可待。 唐太宗李世民可说是一位明君。他执政二十三年(自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曾一度出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农工商学文  相似文献   
10.
最近进行的工资改革,目的是建立新的工资制度,初步理顺工资关系,为今后逐步完善工资制度打下基础。它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工资同本人的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结合起来。这就在事实上出现了一个以职务大小定工资多寡的问题。对于打破过去劳酬脱节的平均主义“大锅饭”无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自然强化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现象——“升官=发财”。具体表现为:一是弃教从政的心理态势。这在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中反映较为强烈。据调查,相当大一部分中小学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他们认为,过去宣传说教师工资有较大增长,实际上教龄津贴干一辈子也不过十多元;如果在党政机关好好干几年,当了官,什么都有了,既有权又有钱。二是弃科研入仕途的心理态势。科学研究是一项十分艰苦、复杂的工作。有的研究人员完全有可能一辈子出不了成果(但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相反,在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