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2.
植物的文化意义并不天然地存在于植物自身,而是被人们赋予的。考察古人赋予植物以意义(即赋意)的几种路径,认为君子比德、文化名人的倡导鼓吹,以及文化传统中广泛的互文性,是植物文化意义生成及传承的主要方式。赋意过程常常是合理的、自圆其说的,但也会以随意、牵强的方式(即附会)进行,由此产生的文化意义在继承、弘扬中不断被扩展和强调,始终呈现着开放的态势。植物文化的建构应该在已有的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壮大成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大学语文”视为一种高等母语教育,认为大学语文教学有两个基本作用:一个是建立语文规范,一个是促进文化认同。它必须建设并维护中国文学经典的正当性,通过引导和强调对具有庄重、雅正、严肃的主题和风格的作品的研读,在个体的个性人格健全和发展方面、在国民的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阎景娟 《学术研究》2007,(12):121-123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中储有大量有待开发的生态和谐思想,可以为当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从务实和务虚两个角度,初步探讨了古代园林建造活动背后的制度支撑和思想观念的主导作用。本文将表明,造园活动的首要动因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需要,而表面看来似乎很虚的"天人合一"思想,常常直接促成了创建"游观之所"这种官方自觉行为。  相似文献   
5.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