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5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韩小龙 《兰州学刊》2008,(10):172-175
悖论是事物的存在方式,它可以由逻辑术语提升成为一个哲学概念,进而与美学合流成为悖论美学。纵览中西美学史,可以得出这样的美学悖论:“美的”未必是“美”,形而上的美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当下感性化的审美文化泛滥,对“美的”现象执著追寻,必然导致对“美本身”思考的缺失,从而失去对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解决此悖论有效的途径是将“美的”现象“去功能化”.从而渡过物欲时代的审美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2.
上海铜期货日流动性与日波动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上海期货交易所铜期货市场的日流动性和波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考察交易量与波动的关系时借鉴了混合分布假设理论(MDH),而在考察流动性比率与波动性的关系时则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模型。通过实证得出交易量与波动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而在考察流动性比率与波动性关系时,却发现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旧两版电视剧《红楼梦》诞生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并且主创人员的创作观念不同,因而它们的美学风格也迥然不同。在写意与写实方面,旧版存在庸俗批判现实主义之弊端,新版则表现出写意式的倾向。在新潮与流俗较量过程中,旧版为流俗所累,再加上技术手段拙劣,有意或者无意地对原著产生了较多的误读。新版追逐新潮,个性化特征明显,表现出消费时代艺术的特征。在真善美的表现方面,旧版强调"真"与"善"的结合,表现出近乎"伪善"之面目。新版更强调"真"与"美"的结合,既忠实于原著,又能使个性化的唯美主义特征得到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1950年代,李泽厚将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进行了成功的嫁接,实现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化。1980年代他把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以适应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需要。这就是李泽厚的“移花接木”法。李泽厚哲学是工具论哲学,它是起点,也是贯穿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本线索。中期李泽厚提出建立主体性哲学,后期又提出“情本体”。进一步强调了感性、偶然性和情欲论,但是,“情本体”和“工具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结构。因此,工具论在学理上桎梏了他学术发展的潜力,使之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为了突破这种理论上的尴尬局面,李泽厚把马克思主义与康德三大批判相互参照,用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历史观来改造康德的先验主体性。李泽厚试图将“先验”变成“历史”,这历史不是黑格尔所言的“总体历史”,而是具有人类社会实践的具体历史。他同时要推翻两个哲学家,真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由此导致李泽厚的“主体性”变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哲学概念。概念语义之间经常产生矛盾,相互抵触,貌似严密,实际上逻辑欠缜密。虽然他自己生造的词语很多,但还是掩饰不住内部体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5.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美学思想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的李泽厚困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学观被称为“客观社会派”的代表人物。接着他进一步提出了“制造一使用工具”的“工具本体论”思想。后期的李泽厚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进一步提出“情本体”的美学观。前、中、后三期的李泽厚哲学美学观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但也不可抗拒地显示了其哲学本身的内在张力,透视了其美学观对经典文献阐释的有限性。从机械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从群体抽象的人到个体具体的人,从深层历史学到深层心理学,李泽厚美学显得力不从心,逻辑混乱,有时难以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7.
根据混合分布假设理论(MDH)等前人研究成果,及对中国期货市场三个主要期货交易品种铜、铝和天然胶期货的日流动性和日波动性的实证研究,可以发现:交易量与波动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持仓量与波动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流动性比率与波动性却并没有显著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失乐园》与《苔莉》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唯美主义风格是它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时又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失乐园》囿于日本传统文化的“物哀”意识,又以自然主义的文艺观实现其悲剧意义的超越;《苔莉》继承中国传统的悲剧精神内核,又用自然主义的创作观对其做了大胆的颠覆。  相似文献   
9.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美学包括认识论美学、主体性哲学美学和“情本体”美学3个部分。其思想来源复杂,早、中、后三期美学价值取向分岐较大,其中理论观点互相掺和甚至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李泽厚的关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具体地说,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关学理论形态。分析认为,尽管李泽厚美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其主线仍是比较清晰的,即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来建立起自己的实践关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