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1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归化法和异化法是文学翻译中常用的两种翻译方法。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 ,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而且应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 ,才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和美感。在文学翻译中 ,对源语的语言形式最好用归化法翻译 ,而对其文化因素用异化法处理  相似文献   
2.
翻译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翻译实践发展的产物。本文分析了翻译文化中的翻译心理、意识、思想体系和翻译的概念、标准、技巧、规范及其组织机构,剖析了翻译文化的特点,同时指出了解翻译文化的建构及其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探究翻译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论海明威的艺术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是 2 0世纪世界公认的优秀作家之一 ,他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从其小说的主题思想、海明威式的主人公和写作手法等方面都充分显示出海明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1903~1908年)晚清时期的意译倾向、(1909~1929年)“五四,,时期的“直译”思想以及30年代(准确地说。应该是1929~1936年)的“硬译”观。研究发现,这种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因为每一次演变都是有其深刻的文化成因。改造社会和“为人生”、新文化运动、社会革命和发展现代汉语的需要分别为每一演变提供了动力和缘由。伴随着其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鲁迅也完成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近代文学翻译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贤凤 《学术论坛》2006,(10):166-169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近代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翻译主体、翻译目的和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从目的论和信达雅看中西译论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达雅和目的论是世界翻译史上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在分析两种理论异同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讨论了中西译论的发展轨迹。中国翻译理论始终没有跳出信达雅的藩篱,而西方翻译理论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中核心理论目的论的基础上引进了语言学、信息论、符号学、文化人类学、交际功能学、接受美学等学科成果,朝着科学性、新颖性、严谨性和理论概括性的方向发展,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主义不仅影响了海明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塑造,还深深地影响了海明威小说的写作风格,包括象征、意识流手法等.  相似文献   
8.
科学哲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一切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为文学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提供了方向。翻译研究必须与文化研究、文化转向相互结合,形成互动。只有让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走出各自的象牙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渊源、发挥翻译的强大功能并形成指导翻译实践的宏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论略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 ,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文学翻译中选用异化法或归化法并无一定之规 ,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这两种方法应该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本文论述了文学翻译中采用异化法和归化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这两种方法的取舍问题。  相似文献   
10.
加入WTO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会重大影响,外语教学更是首当其冲。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入世后中国社会的需要,加入WTO对中国外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就加入WTO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而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与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