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综合类   19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说文>的注音、谐声系统和反切研究等方面回顾世纪<说文>声韵研究的概况;又从<说文>同义词、同源词、同形词、复音词、方言词和颜色词研究等方面回顾20世纪<说文>词汇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随之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则是拜金主义盛行,腐败相当严重,人们的信仰随之而缺失,道德随之而失范,精神随之而迷茫.《论语》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孔子的道德修养观,它对于人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君子人格,促进身心和谐等,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汲取《论语》智慧,来感悟人生哲理,从而寻找到我们曾经失落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在语言体系中还是在言语表达中 ,只要是可以互换的、并且互换之后其意义仍然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语言材料 ,都是属于修辞学上的同义手段 ,如果按照语言的三要素来分 ,同义手段可以分为词汇上的同义手段、语音上的同义手段和语法上的同义手段。按照这种划分来建构现代汉语同义修辞的学科体系 ,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探求和诠释词义时可运用八种训诂方法:一、以形索义;二、因声求义;三、寻规律以求词义;四、明语法以求词义;五、由修辞以求词义;六、据史料以求词义;七、考异文以求词义;八、用逻辑以求词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对《诗经》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整理《诗经》,从而使《雅》、《颂》各归其类;第二,以《诗》为教,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诗教理论,这对于其后两千余年的诗歌教育、诗歌研究、诗歌创作等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对《诗经》内容的评论,形成了“思无邪”和“温柔敦厚”说,它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揭示了文学具有倾向性的基本原理,揭示了文学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第四,对《诗经》音乐的评论,体现了孔子倡导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揭示了文学具有审美性质和特征的基本原理;第五,对《诗经》社会功效的评论,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深刻地揭示了《诗经》的本质特征,也揭示了文学具有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的基本原理;开创了文学的“功用理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其创作理论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六,倡导学习《诗经》要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关于《诗经》的评论,既揭示了文学理论中许多基本原理,也是我国最早的文艺批评。探讨孔子在《诗经》研究方面的贡献,对于研究中国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黎千驹 《云梦学刊》2002,23(1):106-108
训诂学与当代文学创作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然而当代作者在从事文学创作时 ,必然涉及到一些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方面的常识性问题。撷取一些有影响的实例来说明训诂学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 ,对于同类问题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存在着训诂学性质之争,众多的训诂学著作时常发生"撞车"的现象,现代训诂学显得并不成熟,并且在守旧与改造的矛盾运动中,训诂学往往面临二难处境:如果守旧,那么训诂学势必式微而最后走向终结;如果改造,那么训诂学可能脱胎换骨而最后走向终结.训诂学在加强自身改造的同时,如果注意吸收现代词汇学、语义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成果,着力加强理论建设和应用性研究,形成百家争鸣、新体系迭出的局面,那么训诂学不仅完全可以走出它目前所面临着的二难处境,并且完全可以走向成熟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日知录》的训诂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考辨、史学考辨、考证典章制度、考释文字、考释词义、解释句意、揭示修辞手段、考释用典和校勘文字等方面。《日知录》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顾炎武对经学、史学的考辨,对清代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二,顾炎武对小学(文字、音韵、训诂)的研究,对清代学者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三,顾炎武开启了清代"实事求是"的治学学风。  相似文献   
9.
联想义,是指在言语交际中,通过对某个客观对象的那些构成义位的义素和那些处于被抑制的、潜伏状态中的义素进行联想而凸现出来的、但尚未成为义位的理性义的言语意义。语义联想的思维机制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始终扣住客观对象那些具体、鲜明、生动、可感的形象特征来展开语义联想并产生联想义。这就使得语义联想呈现出发散的、辐射状的特征。使得联想义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极大的灵活性;人们可以运用联想义来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先秦的“六艺群书”,探讨了《说文》中词义的系统性问题,认为《说文》中的词义系统实际上就是先秦“六艺群书”中的词义系统。与此同时,本文还阐发了《说文》中“隐性”的说解体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