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一、关于文化 各国学者,特别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并不一致。但能为我国学者所普遍认可的对文化的解释包括如下两层意思:即从广义来说,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狭义来说,则是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此外,对文化进行考察,还可以看到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种种内在特性。首先,它是一  相似文献   
2.
“拉祜西”是居住在云南省金平县境内的苦聪人的一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等原因,致使这一支苦聪人到解放前夕仍处于父系家庭公社(“拉祜西”称父系家庭公社为“卡”)的发展阶段。本文提出“拉祜西”的“卡”具有血缘性、流动性、分散性、公有私耕二重性、生活消费的互助性、“抽母”的权威性、“欧代”的维系性、规模的局限性、习惯法的约束性等九个特征,又从生产力、生产资料、分配制度、家庭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卡”的内部矛盾,并且讨论了在“卡”内土地是否已为个体家庭占有、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是否已经动摇、是否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小家庭是否已经取代了大家庭四个问题,从而揭示了“拉祜西”的社会性质。  相似文献   
3.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家族制度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宗族,其先祖赵必次是南宋皇帝的宗亲,南宋末年流亡粤,必次的曾孙宗远定居浮石,逐渐繁衍成今天浮石地区庞大的赵氏宗族。建国前,赵氏宗族遵循宗法家族制及儒家文化,聚族而居,以宗族自治,强调祠堂和祭祖的重要性,修族谱和频繁的祭祀活动,极大地团结族人,并巩固了绅民自治的政治结构。建国后,消灭了地主阶级及族权系统,但由于农业的手工劳动方式,血缘宗族家族依然是组织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改革开放后,经济多样化,且按民主、法制原则经营、管理,从而逐渐脱离血缘原则,浮石现正处在这一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4.
清末以前,珠江三角洲及义周围地区存在过“细仔”(世仆)制度;新中国建立前,“细仔”制还较完整地保阐在台山地区,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人类学家在香港新界地区调查、描述了当地五大家族蓄养的“细仔”。“细仔”制与汉族的奴隶制及百越民族的奴隶制残余有着内在的联系。“细仔”制依附于汉族的宗族家族制,宗族家族需要“细仔”的劳役,两者互为依存,“细仔”受尽屈辱,几经反抗,却屡遭失败。只有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细仔”制度才能被彻底摧毁。  相似文献   
5.
在祖国大陆的东南方,有一块突出在东海之滨的肥沃土地。它面临浩瀚的东海,背靠丘陵山地,有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天目山等等名山拔地而起;有富春江、钱塘江、曹娥江、瓯江、信安江、桐江等名川以及无数的溪流蜿蜒、伸展,滋润着大地万物;在山河之间分布着金衢盆地、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以及东部沿海一些小块河口平原。在每一块平原上,也都流淌着密如蛛网的河叉水道。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河道纵横、物产丰富,江河大海有着丰盛而富含营养的鱼虾海鲜,崇山林涛又有许多的山珍禽兽。在这样一种得天独厚的气候、山川和物产条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二战后世界出现了两大阵营,即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思想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不仅在社会主义阵营被奉为革命的指导理论,而且还广为传播到世界各地。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西方理论界也掀起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马克思主义”学  相似文献   
7.
(一)拉祜族语言属藏缅语族。他们的许多小村子散布在云南——印度支那山路崎岖的边境地带,约占总人口的60%住在云南西南部。拉祜族人来自很远的北方,近若干世纪以来已经南迂到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老挝西北部。虽然同一的语言和若干共有的文化及社会特征可使我们能够把拉祜族同其他诸如阿佧、傈僳、苗、瑶等民族区别开来,但他们决不是纯一的民族。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不同名称的分群或者支系,诸如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尼(红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和拉祜散莱。这里提的仅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  相似文献   
8.
一、民族特点和变化 在讨论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和条件时,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民族特点?我们认为民族特点主要表现在文化特点上,不同的民族是由不同的文化特点相区别的。但是文化特点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变化,随着迁移和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交往而变化。因此,不同民族文化特点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往往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一般的历史进程,而且是变化多端、丰富多彩的。从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变化来说,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是什么?交融的条件是什么?各族在交融过程中如何变化?这需要从历史到现状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一期蔡俊生同志的《论群婚》一文,比较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苏联历史学家谢苗诺夫关于婚姻家庭起源的别具一格的观点。总的来说,该文完全赞同谢苗诺夫的观点,全盘否定了血缘婚姻和血缘家庭的存在;同时认为“家庭”只是个体婚时代的产物,在这之前是不存在家庭的;还认为普那路亚群婚也是摩尔根杜撰出来的,而两合氏族群婚才是人类真正脱离动物组成社会的第一个历史阶段,是继乱婚之后直接形成的。上述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当我接到1988年第4期《广西民族研究》时,很感兴趣地连续读完了《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以下简称《论断裂现象》)、《论壮族思想意识、心理结构及其中的卑弱成分》,(以下简称《论卑弱成分》)、《对古老壮族文化传统的现代化探讨》(以下简称《探讨》)以及《汉文化的南传及其对壮族古代文化的影响》(以下简称《影响》)等几篇论文,我被各位作者深厚的民族感情和对壮民族文化所作的科学的反思,特別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