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2篇
综合类   1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凉山彝族漆器原本是人们的生活实用器,改革开放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逐渐成为了凉山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符号之一。近十年来,漆器作为礼品、旅游工艺品的需求大大超过了作为实用器的需求。以"看"为主的消费超过了以"用"为主的实用性消费,消费市场可分为三类。漆器工匠的生产经营受到各种力量的影响,其中对工匠产生直接影响的是现代科技、直接相关的政策和消费市场。漆匠在与这些力量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三种生产经营模式。其中,传统消费者和传统消费习俗是传统工艺得以保持、延续的动力和生命力。2007年以来,凉山彝族漆器制作技艺成为了省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只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保护,而传承人的认定对传统漆艺的传承、保护利弊都不太大。为了凉山以礼品、旅游工艺品为主的化学漆器的生产能够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地保护凉山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应该认真实施《凉山彝族漆器地方标准》,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成立漆器工匠的行业协会,由工匠们自行管理。  相似文献   
2.
[摘要]凉山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其生产经营方式、染色技术等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主要的制作技艺以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审美观念得以延续。总体看,是一种传承较好、较完整的技艺。其根本原因是凉山地区,特别是彝族聚居区人们仍在普遍使用。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本民族、本文化的人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张建世 《西藏研究》2008,108(2):72-79
昌都嘎玛乡一带的银铜工艺以打制佩饰和宗教用品为主,十分有名.在原料、工具等技术层面上有一般银铜工艺的共性,但在器物种类、造型、图案等方面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为了系统研究,主要选择瓦寨村进行深入调查.这里的银铜工艺传承久远,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并形成了开放的社区传承模式.改革开放后银铜工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主要的工艺传统和地方特色得以保持,现在呈现出兴盛的局面.近10年来,虽然有一些工匠迁居外地,但主要的工匠和工艺传统仍然保留在村内.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世 《中国藏学》2002,27(1):99-112
20世纪国内关于藏族多偶家庭的调查研究成果 ,以 2 0世纪 5 0年代以后的成果为多。藏族的家庭以一夫一妻为主 ,其次为多偶家庭。多偶家庭中以一妻多夫为主 ,一夫多妻次之。多偶家庭的存在不是孤立的 ,与社会分层、亲属关系、居住原则、家族关系观念、村社组织与管理、继承制度、土地与差税制度、山区经济与劳动力、人口增减等都有关。只有从社会、经济、文化的多个层面来研究多偶家庭 ,才可能系统、深入的理解它 ,避免片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藏族地区市场与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地区的很多城镇都分布有云南的银铜工匠,且数量不少,值得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从来源地与藏族地区关系的层面,探讨了云南新华村白族的银铜工艺与藏族地区市场的关系.文章描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华村的工匠们开拓藏族地区市场的历程和经营方式.指出藏族地区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对新华村乃至鹤庆县白族银铜工艺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藏族、白族的文化交流,丰富了藏族群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6.
康区藏族的一妻多夫家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①。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③、门巴族和夏尔巴人。③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④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1997年夏,笔者参加…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例勾勒了四川凉山彝族漆器生产现况和凉山彝族传统漆艺的变化及社会文化原因。认为凉山彝族的传统漆艺风格独特,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漆艺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然而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传统漆艺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漆器大众化的生产趋势和精品的减少,导致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需要加强研究和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寺庙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寺庙与社区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寺庙的内涵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原因,同时,也是了解寺庙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1989年9月,我们对壤塘县的夏炎寺与夏炎村的关系进行的调查,使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衰退和变异趋势难以逆转。因此 ,如何加以保护 ,尤显重要。当前 ,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工艺文化的保护是把“双刃剑” ,它既有促进保护 ,特别是有利于技艺的持续传承的方面 ,又有不利于保护的方面。即不加区分的、过度的商业性开发 ,是直接导致传统工艺文化衰退、变异、消亡的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应该确立有效保护 ,合理开发的原则。现有的各种类型的保护方式仍存在缺陷 ,往往只是一些局部的保护 ,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全局性 ,特别是对其中的无形文化的保护更显欠缺。为此 ,需要加强研究 ,进行记录式保护 ,加紧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 ,确立“分类分层”的保护原则 ,建立“名师 /原产地”保护制度及中国民族民间濒危传统工艺品展销馆等 ,以确保传统工艺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藏族传统的游牧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畜牧业在藏族传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五大牧区中,就有三个主要分布在藏区。藏区,特别是藏族牧区,基本上都分布在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高海拔为特征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传统游牧文化,更有其独特的内涵,本文仅就其中尚未有人研究过的游牧方式,结合青藏高原牧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