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写“老舍之死”,第一个要找的受访人自然是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絮青。联系好时间,我们摄制小组登门采访了胡老。  相似文献   
2.
3.
1989年,华岳出版社出版了赵清阁的散文随笔集<浮生若梦>,内收一篇文尾落款写于1981年12月的<〈落叶〉小析>: <落叶无限愁>是一九四七年我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先收在我编的<无题集——中国现代女作家小说集>里(晨光公司出版),后来又收进我的短篇小说集<落叶>里(商务印书馆出版).  相似文献   
4.
傅光明 《决策》2001,(10):35-37
据统计,目前全国乡镇约有4.5万个,财政供给人员约1280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和教师).平均每个乡镇接近300人.此外,还有80万个村民委员会和520万个村民小组.据典型调查,有的乡镇事业单位人数达一千多人,每个乡镇站所一般都是25至30个,包括教师在内,吃财政饭的达600人乃至800人.大多数机构靠收费和罚款运转.  相似文献   
5.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论口述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史至上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现,要求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下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多学科领域延伸.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7.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8.
话说公共机构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光明 《决策》2002,(4):45-46
  相似文献   
9.
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新史学"的兴盛,历史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政治史至上出现式微,社会研究开始占上风,长期不受重视的黑人史、印第安人史、移民史、劳工史和妇女史的研究,异常活跃起来.更有一些观念激进的史学家,干脆提出彻底摆脱传统史学只注重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历史观.要求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下层平民,以重新创造那些过去一直被人们所遗忘的历史.而从目前情形看,国内口述史的发展也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家,还有新闻记者、作家,以及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这也显示出,历史研究的单一触角已开始向多学科领域延伸.然而,口述史虽然人人都可以做,却要遵循严格的口述史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其具体要求是“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推进政企分开是关键环节之一。但是无论从理论还是在实践上,以及从国外发达国家国有企业的情况看,政企分开是一个理想的实际上是不可及的目标。强行推选政企分开,必定是造成对国有企业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