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3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创新的概念前提、内在动力、外在推力、理念表达、强化升级、现实需要、受众变化等是思想政治教育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形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呈现形式;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服务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播形式;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共担形式。  相似文献   
2.
志愿精神作为人类精神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或特殊形式,被前提性地预设为是道德的。通常认为,志愿精神与道德一样,属于人类生命世界的一种高级精神存在,融合着德性、实践性、价值性的基本内容,又体现出德性、实践性、价值性的显著特征。但要真正挖掘志愿精神背后包孕的道德基因,又往往缺乏前提性基础。因此,笔者试图以道德与实践为明线,以生命实践的价值理念为副线,尝试着分析道德何以先在地作为志愿精神的前提与可能,并进一步探讨志愿精神的道德合法性的三大来源,初步判断得出合道德的合法性是可能的,人们应当在实现"道德的实践"上做出自身努力,特别是要为道德的合法性与实践有效性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寻求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角色势能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各自的角色位置上所具有的能量以及角色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在现实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角色势能缺乏,表现为教育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势能不足,受教育者角色定位偏差,主体势能、选择势能、创造势能缺位。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的角色势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明晰其角色定位,履行其角色责任。  相似文献   
4.
康德认为,近代的形而上学问题已从对存在本身的关注,转向对经验何以可能的条件的关注,转向对经验何以可能的关注。正是这种转向,使得康德在其哲学上实现了从关注外在的形而上学到关注内在的形而上学的转变。使得形而上学与认识论问题进一步结合。他指出我们的知识是开始于经验的,但却并不完全来源于经验。人的认识是从感性直观开始,知识的形成必须有形式的条件,否则认识根本不能发生。这些形式的条件正是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  相似文献   
5.
"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根本指向在于匡正社会风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配合在全国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本质、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认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领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我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具有的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组织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笔谈,以期通过研讨,将此项教育活动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论德育目标的价值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领域的具体化。它在本质上是德育价值的凝结状态,是其自身前提性条件的整合统一,是德育活动中的价值枢纽。德育目标的层次间、域分间的辩证联结,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德育目标时,必须注意协调过程目标与终极目标、首位目标与非首位目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关怀密切关联。道德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指向和终极使命是一致的,且二者都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之未来发展。道德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点要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没有道德关怀。道德关怀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主体需要,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把受教育者的一般需要导引为高尚的道德需要。关注受教育者精神成长的道德关怀理念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有利平台。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需建构道德关怀的理想发展模式,即从伦理关怀到自然关怀。  相似文献   
8.
论人学视域的德育目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学视域探讨德育的本质性存在,德育目的表征为促进人从动物性存在不断提升到人性存在;导引人们自觉占有自己的本质;推动人们自觉地追求人的终极关怀;教化人们学会追求觉悟,追求崇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自我塑造生成。德育目的最终表现为对人性整体素质的提升,对人性完美的向往,对人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生活世界:世界观教育的真实根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何历史条件下的世界观教育,都在自己设定的基础和目标之外有一个最终的真实根基,这即是唯一现实的、直观的生活世界。它以不可辩驳的原初自明性、最终有效性和终极目的性将自己奠立为世界观教育的真实根基,对世界观教育发挥着既无法替代亦无法超越的决定性作用。世界观教育真实根基,显明要求一种朝向生活世界的世界观教育,一种朝向生活世界的自觉世界观的培育。这样的世界观教育必然从生活世界出发,对世界观教育的目标设定和基础设定进行合理的调校。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政治认同是大学生的一种内在心理机制,包括动力、发生、运行、调节与反馈等环节。同时也是一定的外在机理,包括教化、约制、引导、奖惩等内容。外在机理与内在机理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维系。我们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党执政的需要,依据大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内外机理,加强对大学政治认同的教育,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养成。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明确目标、构建内容、探索途径、搭建载体、评估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