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9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相似文献   
2.
鲍威尔是青年黑格尔派的头面人物,是他的时代"神学领域的罗伯斯庇尔",一生致力于宗教批判与研究。他阐明了法国无神论启蒙的来源、成就与局限,认为宗教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上帝是异化为人的人。鲍威尔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并以上帝存在的价值为切入点,提出了在一定前提下宗教信徒及神学家是无神论者的论点。就否定神(上帝)而言,很难说唯物论的无神论与唯心论的无神论孰优孰劣。  相似文献   
3.
D·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提出了神话立场是研究耶稣生平新方法的立场。B·鲍威尔批判了这一立场。他指出神话立场是“神秘的”,其理论基础是错误的,历史依据也不可靠。自我意识哲学是鲍威尔批判神话立场的依据,也是他提出宗教异化思想的理论基础。自我意识是活动着的“大全”,活动、创造与自由是它的本性。上帝只是实在思维的非思维,现实存在的非存在。鲍威尔以无神论对抗施特劳斯的泛神论。作为同是青年黑格尔分子,他们之间的论争是“兄弟之争”。  相似文献   
4.
施莱尔马赫认为宇宙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直观和情感,这就使宗教不再属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学的领域,从而提出了不能用判断真理的标准判断宗教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这也开创了近代德国哲学-宗教哲学非理性主义的传统。用直观和情感界定宗教,实际上是从人的角度界定宗教,施莱尔马赫也就成了宗教人本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的费尔巴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尔巴哈哲学是随着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而东渐的。中国学者对它从事真正实质性的研究,是在20世纪下半叶,其解读的理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这一研究虽受到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干扰,但还是取得一定的成就,尤其是近20多年来成果丰硕。费尔巴哈哲学的主题使它永具诱人的魅力。只要我们与时俱进,在解读方式上不断融入新知,注意借鉴国外学者的成果,就会有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6.
施莱尔马赫认为宇宙是宗教的对象,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直观和情感.这就使宗教不再属于形而上学和道德学的领域,从而提出了不能用判断真理的标准判断宗教的合法性问题.同时这也开创了近代德国哲学-宗教哲学非理性主义的传统.用直观和情感界定宗教,实际上是从人的角度界定宗教,施莱尔马赫也就成了宗教人本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开端(开始)Anfang 指一事物已具有其特有的规定而此规定又尚未展开的状态。开端是“有无统一”或“变易”的“浅近的”一例。“变易”中既有“有的规定”,也有“无的规定”(小逻·197)。同样,“事情在其开端时,还不是(ist noch nicht),但也不单纯是它的无(Nichts),而是已经包含它的有(Sein)”(格8·212)。所以,一事物之开端只能按该事物的概念来理解,不能把一些历史上尚未达到该事物之本质的东西当做该事物的开端(美三上·27—28)。①哲学本身无所谓开端。哲学的对象不同于一般科  相似文献   
8.
近代德国一直流传着泛神论思潮,以至泛神论成为近代德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精神生活的层面说,德国成为近代泛神论繁荣的沃土,大致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人浓重的理性与灵性情结。德国人是从事哲学理论的民族,也是注重灵性即内心生活并对此有着强烈执著与追求的民族。二是德国近代哲学的产生与源自埃克哈特的神秘论—泛神论及新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斯宾诺莎泛神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以人本学哲学为基础,提出泛神论是不把神与自然的或人的本质区分的哲学理论.泛神论的神不是在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的"具有人格的实体",而是"内在超越的实体". 泛神论是矛盾的.历史上既有把神视为与自然同一的泛神论,也有把神视为与精神同一的泛神论,但它们都是神学的无神论,无神论是泛神论的必然结论.有神论"必然过渡"到泛神论,其理论前提是理智与信仰的关系和宗教异化理论."泛神论是近代社会和近代哲学的本质"的论点表明,费尔巴哈把人视为近代社会和近代哲学的本质.他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以神的存在为切入点提出了哲学上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