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51篇
综合类   2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我以为是摆在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因为它不是我们教师,只要“纸上谈兵”或者说说“白话”、“空话”,就能轻而易举做到的,而是要付出辛勤汗水和艰苦的劳动才能做到的。诚然,我们要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效果,有很多办法,要抓住最主要的方面来做,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去优化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的心理环境,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
既然空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它就不可能具有主观性、意识性,也不可能是精神的存在方式。先在的、外在于人类实践的自然空间不可能是人创造的。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事物的原有空间形式,新的空间形式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但我们不能创造物质本身,只能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因而,我们也不能创造空间本身,只能创造具体事物的空间形式。社会存在是物质的高级存在方式,社会存在的空间形式可以称之为社会空间。但"社会空间"不表示这种空间具有社会性。社会存在包含着自然存在,不是自然存在的存在是非存在。社会空间实际上是社会存在的自然物质基础具有的空间形式。空间是物质的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社会空间"不具有社会性。空间的生产只是生产的一个方面,不能用"空间生产"的概念代替"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方式"的概念,应当从生产方式来理解人类历史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在空间上的扩张、争夺。  相似文献   
3.
要解决物质本体论问题上的关键是要解决物质本体论和人的存在问题的关系物质本体论是否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说?如果是,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哪一个方面的认识?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就能正确理解物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吸取了哲学讨论中的各自的长处,同时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坚持物质本体论的人们的长处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本体论的理论内容,肯定了物质本体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理论意义,它的缺点是没有解决思考本体论问题的科学的立足点,同时夸大了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反对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实际上提示了思考一切哲学问题的立足点,这就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即实践,但是,它们不能科学地理解这个立足点,因而也不能从这样的一个立足点出发去科学地解决物质本体论的问题,否认了物质本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意义.本文把人的现实存在理解为人的感性物质活动即实践,从而从人的现实存在、从实践出发去解决物质本体论的现实可能性及其意义,解决物质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人道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对此,中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以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实际进程来表明,马克思在其历史观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即在其“费尔巴哈派”阶段上,存在着人道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因素,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占有过主导地位,而在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中,人道主义的因素成为“弃牌”,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人道主义。一、研究马克思思想的方法论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两种不同理解,即人道主义的理解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实践的人道主义,还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丛大川先生商榷王金福,赵维刚近些年来,丛大川先生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其中包括发表在《延边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的《是否学掌握方式,还是科学掌握方式?》一文),阐明他对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教授的新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 ,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的“几乎殚精竭虑的哲学解读” ,真实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很值得一读。作者站在现时代的基础上 ,为了回答现时代所面对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而“回到马克思”。作者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具有新的理论视角和科学的解释学态度 ,分析精细 ,逻辑严密 ,见解独特而深刻 ,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能对读者产生一种心灵震撼的作用。这一著作对于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实质和解决我…  相似文献   
7.
当前,哲学界再次对哲学研究的对象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哲学发展本身所提出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没有科学地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唯有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的研究对象才得到了科学的规定。因此,当今对于哲学对象问题的探讨,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既要坚持对象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又要坚持对象问题上的辩证法。不然,就会陷入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思想发展中,曾经历过“哲学时期”和实证科学的时期。在“哲学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持肯定的态度,哲学成为他们思想发展的核心,哲学原则成为他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基本依据。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否定哲学,“离开哲学基地”。这一“哲学革命”的真实意义是:反对从原则出发,反对站在“哲学基地”上解决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主张从实际出发,通过实证科学的研究来解决对现实的认识和改造的问题。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并不意味着否定世界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新世界观,它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我们今天仍然可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但要防止向旧哲学的回复。  相似文献   
9.
论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有的解释学存在两个主要方面的缺点 :一是在解释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学科性质问题上的看法还不统一 ,从狄尔泰开始 ,把对历史的认识也看作是解释学的研究对象 ,从而使解释学成为哲学 ,混淆了解释学和哲学的学科界限 ;二是在解释学理论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辩证法 ,割裂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存在着绝对主义或相对主义倾向。因此 ,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解释学的重建。在重建解释学时 ,必须批判地继承以往的解释学 ,贯彻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 ,体现理解的主体性和理解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问题的哲学立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是从哲学开始的,哲学的立场,成为他们1845年前研究问题的最基本的立场。哲学的立场是:肯定“哲学”,从哲学原则出发解答现实问题。马克思1835年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为了给自己的专业奠定一个哲学的基础,马克思同时研究哲学,而且哲学的研究成为他研究的主题,他毕业时的博士论文不是法学论文而是哲学论文。大学初期,马克思形成了他自己名之为“理想主义”的哲学,据他自己所说,这是受康德、费希特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哲学。所谓理想主义,就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