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郭老把杜老称作“杜墨子”。我以为郭老不愧为“郭孔子”。郭老是以孔子的立场去指责墨子,墨子成为他的对立面的。这个时期赵纪彬适在上海,我们也交换过对孔墨比较的意见。我觉得杜、赵二人的看法比较认真,不同于有些人的讲空话。杜老也颇以赵说为然。  相似文献   
2.
ManydifferentgroupshaveemergedinChineseculturalcirclessincethelatel6thcenturywhendirectculturaIexchangesbetweenChinaandtheWestbegan.FangKelihasdividedthesegroupsintothefollowing'aninnovativeschoolthatadvocatestheintegrationof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radi…  相似文献   
3.
论孔子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孔子的中庸及其变革思想的实质究竟如何这个问题,近代学者的看法本就不大一致。到了去年山东孔子学术讨论会,在印发的论文中,不少同志都认为,孔子的中庸及其变革思想是辩证法的而不是折衷主义的,是随时的而不是执中的,是革命的而不是保守的。这些论点很值得商榷。我现在就比较简要地提出自己的一些基本看法,请同志们多多指教!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现代化与全球化──读三篇有关文化的大文章有同感蔡尚思去年,我读到三篇大文章,很想先略介绍而后提出我的看法。第一篇是周策纵先生的《中外为体、中外为用──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中国文化》1994年2月第9期),他举了很多实例之后说:“作为一个受相...  相似文献   
5.
我们进行科学研究,那怕是很小的一个专题,对于它的点和面,也还是必须有比较适当的结合的。试以研究章炳麟思想为例来说,无论重点放在他的前期或后期,都不应当完全不顾及他的另一期;无论重点放在他的学术方面或政治方面,都不应当完全不顾及他的另一方面。如果不顾及他的前后期就无法了解他的任何一期,如果不顾及他的各方面就无法了解他的任何一方面。太孤立地进行专题研究,再努力于分析,也会错认了人或错看了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正> 黄宗羲在中国思想史上占了两个突出地位:一是他的《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两部思想史;一是他的《明夷待访录》,为中国古代反君权思想的最有代表性著作。古来学者都肯定他在前者的地位,而少肯定他在后者的地位;就是都强调他是思想史家,而少强调他是思想家。我以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在后者的地位比在前者的地位更加重要。现在就来专论和详述其在思想史上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中国思想史中最重大最关键的是君权问题。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最突出的;而最能围绕这个首要问题去反对它和想法去纠正它的,就是明清间的黄宗  相似文献   
7.
作者曾以30年时间写成一部中国思想史稿,惜于“文革”中遗失。现正根据回忆补写,本文是其中的一篇论纲。  相似文献   
8.
<正> 我读王船山的著作,是从一九二六年在北京求学时开始的。当时病在以间接读书去代替直接读书,崇拜“权威学者”如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的评价王船山,而不免上了一些当。稍后,对王船山的《四书训义》等大部头著作,仍然望而生畏。直到一九八一年,对王船山的遗书,虽然断断续续地读,总无法抽出一个较长的时间把它一次读完。因此,凡要求撰写有关王船山论文的,我都不敢接受。次年动手术出院后回家休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说的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指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之际,即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东西文化问题的一次最为重要的争论。东西文化问题,就是关于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异同、长短与取舍的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瞿秋白在当时曾经这样指出:“礼教之邦的中国遇着西方的物质文明便彻底的动摇,万里长城早已失去威权,闭关自守也就不可能了。……然而中国的士大夫却始终不服这口气,还尽着嚷东方的精神文明,要想和西方的物质文明相对抗。这一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显然有极大的价值。”“五四”时期东西文化问题的争论,是晚清以来新学与旧学、西学与中学之争的发展。晚清时代,关于东西文化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具体的主张。改良主义者容闳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即提出了“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的思想。之后,洋务派张之洞在其所著《劝学篇》中,更明确地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亦即所谓“旧学以持身,新学以应世”,“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要求在不触动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接纳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到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亦曾提出“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口号,并做过一些“西学”的介绍工作。但是在晚清时代,新旧派的主张距离并不太远,无论洋务派或维新派的各种主张,都是在尊重“中学”的前提下兼采“西学”,表面上似乎是中西文化的调和,实质上主要是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只有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由《新青年》派指出中西两种文化的根本对立,没有折衷与附会的余地。他们竖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竭力宣扬西洋近代资本主义文化,坚决反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与维护“东方精神文明”的封建顽固形派成了显明的对立。但是,在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关于东西文化问题上的对立和争论,其性质、内容和作用是有区别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不平等思想,贯彻到各个方面,诸如政治、社会、伦理、宗教以及生物学、生理学等。这是它一个最现实最根本的思想。可惜这个根本思想一直到了近现代,还不被各派的学人所承认。章太炎早在清末就瞎吹:“昔者平等之说,起于佛氏。”(《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