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7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来宾壮族盘古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来宾一带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其神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反映着壮族古老的历史及原始宗教信仰 ,反映壮族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壮族先民创造的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文化体系 ,对于研究和揭示盘古文化的起源以及壮族及其先民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壮族传统民居建筑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壮族及其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多雨潮湿乃至猛兽横行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风格的干栏建筑,并且经过累代的不断改进,使其建筑结构日趋完善。壮族卓越的建筑成就及其优良的实用功能,在中国南方民族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对周邻诸少数民族建筑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其村落的分布、多样的建筑类型、丰富的建筑形式以及复杂多变的建筑结构,不仅对于探讨壮族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以及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研究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建筑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蛙纹铜鼓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我国发现蛙纹铜鼓最多的地区,壮族先民瓯骆、俚僚是蛙纹铜鼓的主要铸造者和使用者。铜鼓上所铸的立体蛙形象,是壮族先民崇拜青蛙和崇尚铜鼓的结果,反映了壮族先民进入农业社会后对雨水的依赖,把青蛙视为可呼唤雨水的灵物。同时,青蛙旺盛的繁殖力,被人们奉为多产的象征。将崇拜物青蛙铸于”通神之器”的铜鼓上,企以增强铜鼓的神秘灵性,用于祭赛神灵,以达到风调雨顺,生产丰收,人丁蕃衍的功利目的。  相似文献   
4.
试论壮族民居文化中的“风水”观(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壮族民居文化中的“风水”观(上)覃彩銮民居文化主要指与人们的居住活动有关的,并由此而构成的广义文化。它包括住民们对村落基地的选择和营造、住宅建筑的成就以及在营造和居住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约定俗成的礼仪等等,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南朝梁人任昉《述异记》记载:“古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为姓。”长期以来,对于任这一地理方位清楚、地点明确、内容翔实的记载,被一些神话研究者视为“伪作”而忽略不论或避而不谈。通过深入的实地调查,在《述异记》中所记载的桂林郡及盘古国故地——来宾市及其相邻地区发现有大量的盘古庙,当地壮族民间至今仍流行对于盘古的信仰与祭祀之俗,保留有许多盘古地名和“以盘古为姓”的居民,印证了任昉《述异记》记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进而实证了珠江流域是盘古神话的发源地,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民族是盘古神话的始创民族。  相似文献   
6.
骆越青铜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骆越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岭南的一支越人。关于骆越的青铜文化,过去由于发现的考古学资料较少,文献也没有明确的记载,人们往往只知道有铜鼓一事,至于骆越是否经过青铜时代,是否产生过自己的青铜文化,其面貌和内涵怎样,却鲜为人知。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发展,埋藏在地下的大批墓葬和青铜器相继发现,再现了骆越青铜文化的面貌和发展盛况,为我们了解骆越青铜文化的产生、内涵以及其与周围地区青铜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拟就解放以来的考古发现,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7.
布洛陀神话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内容,它跨越了数千年历史时空,随着壮族及其先民的繁衍发展而流传下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注入特定时代的特定内容,使得神话内容日益丰富,神话结构也日益完整,即由原始的片断性神话逐步发展成体系性神话,对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信仰习俗和麽经布洛陀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与纽带作用.因而,对于布洛陀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是全面、深入进行布洛陀文化研究的重要节点,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以往对于布洛陀神话的研究视角较单一,视野较为狭窄,尚缺乏全面性、整体性和深入性研究成果.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青年学者李斯颖博士从神话学和比较文学的新视角,对布洛陀神话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写成40多万字的《壮族布洛陀神话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8.
2017年4月16-17日,由长江师范学院主办的“长江经济与民族地区发展论坛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会”在重庆涪陵隆重举行.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北京、西藏、青海、广东、湖南、湖北等省、市区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有两项议题:一是进行学会领导中期改选,同意何耀华研究员辞去会长职务,任学会名誉会长;选举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那金华教授、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所长袁晓文研究员为会长;同时通过了关于学会设立专门学术委员会的决议.  相似文献   
9.
大石铲遗存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石铲是广西西南部地区特有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这种形体硕大、造型美观、形制独特、结构合理、制作精致的大石铲 ,起源于前期的有肩石斧 ,是当地的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 ,反映了当时耕作方法的进步 ,它开创了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及影响深远的壮族早期“那”文化 (即稻作文化 )的先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祀祭仪式的需要 ,有一部分巨型石铲演变成专用于祭祀以求农业与生育丰产的礼器。  相似文献   
10.
壮族及其先民创建的干栏式建筑和从中原传入的汉式硬山搁檩式建筑,是广西地区流行的两大民居建筑类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少数民族不断学习和吸收汉族的建筑技术及其文化,建造硬山搁檩式房屋;汉族也学习和吸收了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工艺,建造了具有广西地方特点的硬山搁檩式建筑,形成了各民族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融,既丰富了我国建筑文化的内容,也促进了广西民族建筑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