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物质空间载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未缺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历史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城市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范式,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以生产方式为出发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维度,批判工业化城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破坏,积极探索并投身实践,寻求解决工人阶级城市生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为未来工业化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内涵,挖掘恩格斯的城市哲学思想,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发展脉络,寻找解决工业化城市问题的理论工具,也是对恩格斯伟大思想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居聚落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特别是进入城市化发展时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聚落城市化发展是被动地受工业化进程牵制而逐渐形成的,其路径的独特性取决于推动聚落城市化的基本矛盾的独特性。中国的聚落城市化是建立在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的交叉点上,这是大量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巨大的人口压力不仅挑战着城市的容纳力并压迫着城市系统内的资源水平,因此中国的聚落城市化中的根本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要实现工业化又要实现生态化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在聚落主体的心理层面则表现为城市人的反城市情结与农村人的望城心态的矛盾。特别是庞大的农业人口,在相对较短的时间涌入城市,也带来如人口、交通、生态等诸多现实问题,更加剧了中国聚落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3.
计彤 《学术交流》2004,4(4):103-10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生产及产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人口高质低速增长;而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又激发了人们对知识生产的深入研究。两种生产的辩证发展是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此基础上,应采取与我国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低生育—低死亡—零增长—长寿命—慢更替—高素质"的人口对策。  相似文献   
4.
计彤 《学术交流》2005,46(8):41-45
掌握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寻求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农业社会,人口生产是缓慢的,对于知识生产及其产品的应用主要是由人口数量决定的;进入工业社会,在一定的人口增长和农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知识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呈现出与农业社会不同的技术拉动型模式;信息社会,人口生产与知识生产的关系出现从单向作用型向双向互动型转变的新趋势,对于人口问题的关注也从单纯量的要求向质、量互动型转化。两种生产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还应注重加大知识生产的规模及知识产品应用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也有人称之为自然中心主义)之争,而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超越了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自然中心",表现出"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正确理解这一点对于指导我们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计彤 《兰州学刊》2008,(12):84-86
城市与乡村是聚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模式。但是在乡村不断消减城市不断扩张的境况下,城市化困境越发突出。城市化困境并非只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自然问题与心理问题。因此,厘定聚落演变的社会心理特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揭示聚落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期为走出城市化困境提供哲学层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科学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不过是科学连续体上的不同部分而已。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来理解科学,而情境因素正是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的纽带。情境因素所决定的主体相关度不是测量科学与非科学的尺度,而是决定在统一的科学连续体上的不同位置的尺度。当然,我们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居于统一的科学连续体之上,并不意味着忽视二者在产生、发展及各自的特征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强调"统一",并不排斥区别与个性。  相似文献   
8.
9.
城市化困境导致学界一致认同的城市化模式受到质疑。人居聚落由于聚落主体心理的变化,必须要由城市化的高度集中模式走向适度的分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人居聚落由城市化模式走向后城市化模式的复归提供物质条件。聚落主体的心理演变是人居聚落后城市化复归的基本动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发展动向也表明,尽管从集中走向分散是一个富有吸引力的聚落发展方向,但由于聚落心理的复杂性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艰难性,都揭示出人居聚落后城市化趋势不是一次可以完成,从集中到适度分散的后城市化聚落是一个充满反复的振荡过程,过程的复杂性往往使得人们对后城市化聚落的复归难以置信。因此,建构人居聚落的后城市化模式,设想其基本维度,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为后城市化聚落的走向提供可能,将会为城市化困境的解决提供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聚落从产生之时就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的形成与发展都与聚落主体的需求密切相关。聚落形式的复杂化呈现出超循环的状态,即从人类早期的聚落点到今天的高度城市化过程,都是由于亘古不变的人类需求所推动并日臻完善的。目前,高度的城市化成为人居聚落发展的高端模式,但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城市问题。解决城市化困境成为学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城市对乡村的消解的方式与途径。事实上,城市化问题的解决,仅仅从城市雏度寻求解决的方法是难以得到满意的题解。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点,为摆脱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两难抉择,实现城市与乡村在城市化语境下共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