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8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宋志怪小说的生成因缘,认为其一方面得力于对前代小说精华部分的不著痕迹的化用,但更离不开作家对时代文化精神的借助和融会,及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努力创新。  相似文献   
2.
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百年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初由鲁迅等人开创的宋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 ,筚路蓝缕 ,几经起伏 ,到本世纪初已取得了一系列实绩。这主要体现在对宋代志怪传奇小说地位和性质认识的演进、小说史的分期、作家作品的研究、小说理论的探讨及文献资料的考辨等方面。但是 ,相对于宋代诗、词、文的研究 ,志怪传奇小说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赵章超 《江淮论坛》2002,(2):99-103
今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其本体发生了三次大的流变。本文从创作主体、文本和读者三个纬度辨析了其流变过程,指出第一阶段为六朝至唐代,小说以真人真事为本体,其肇因于把小说等同历史书写;第二阶段为宋以后,小说以性理为本体,则导源于新儒学的崛起;第三阶段为明中后期和清初,情欲本体观一时成为主导潮流,外因在于社会的黑暗,内因在于心学的流布。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伦理社会,它如同一个巨型加工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按照已定的模式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产品——封建皇权的忠臣顺民。无庸讳言,这种方式曾使农业帝国走向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如所谓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乾盛世等,都是可圈可点的。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它产品——中国人自我意识的不断弱化,他们虽面貌各异,但思想是高度程序化、统一化的——以公众舆论否定自我感受,以社会伦理代替自我思考,以尊长意志取代自我选择,以大众趋势消解自我行动。  相似文献   
5.
对神秘预测术之狂热信仰,是宋元话本的一大特点。作品中之人物,小至衣食住行、送往迎来,大至家族兴衰、朝代荣枯、军国大事,都无不以之为指针。这一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一是此类信仰在民间的广泛流布;二是统治者的倾心膜拜,皇帝及上层官吏甚至还常常把它当成操纵政治军事运作的工具,作为官吏遴选任免之根据,甚至连皇权传承储君之决定也以此为准的。这些术数及极一世之盛的以预测为旨归的巫术鬼神信仰的负面影响,常常导致民财之耗蠹,吏治之变乱,民命之残害等。  相似文献   
6.
赵章超 《学术研究》2003,(12):135-138
在史本位观念的影响下,宋代以前的命相小说多重视实录,算命看相及其应验为此类小说的固定叙述格式,很难有命相以外的其他内容渗入。宋元以后,成熟的虚构观念开始出现,命相言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学叙事时空被逐渐开拓出来,多于小说中充当情节过渡的楔子,或起统率全篇的作用,命相之言遂转化为一种叙事结构,命相内容本身也就被表现人情世态、个体心灵的主题所置换。命相文化对小说创作的美学意义在于,使古代小说取得了一定的时空自由度,丰富了小说悬念设计的方式,并使之具有了一定的哲学色彩。  相似文献   
7.
金元二代词,素以含蓄蕴藉、雅正清丽著称于世,对其俗词众多的特点,长期以来并未被评论者注意到.这一特点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统治者、文人学士及下层人民的提倡.而俗词的具体品格,又体现在其民谣俗语化、草原民族化和散曲化诸多方面,并由此导致了金元词题材的新变,针砭世态人情、嘲弄戏谑、表达闲情逸致、修真向道之作大量出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宋代志怪小说中天命观的种种表现 ,追溯了这一观念的上古文化渊源 ,并考索了其在宋代复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9.
文言小说中,在篇末附加议论的情况在唐传奇中就已经出现,这种篇末议论形式最早来自“史评”,而后为小说家所采用。宋代文言小说中的篇末议论在依循唐人之模式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议论文字冗长且具备独立文体形式;议论中的教训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这些变化的背后是宋人的理学文化和科举用论的制度。篇末议论的垂诫意味加重、议论干预故事主题都可以从追求“存天理、灭人欲”,“改过迁善,克己复礼”以及“治国平天下”的理学思想中寻求根源。宋人小说中的这种与唐人有着种种不同的篇末议论也与宋代科举的“试论”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封神演义》神王合一观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神演义》创作于明中后期,评论者往往忽略了它与上古思想的联系,因此,用文化和心态分析的方法,辨析了商及周初的神王合一观在该作品中的作用,指出它是文明发展史上的一种倒退现象,并分析了这种奇异现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