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为此,编写《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任务,提上了日程。任务是由中共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提出来的。这个领导小组成立于1985年3月,由杨尚昆任组长,胡乔木、薄一波任副组长(以后又增加了邓力群和胡绳两个副组长),但没有组员。胡乔木本来打算亲自主持这本书的编写,但1990年9月,他确诊患有前列腺癌。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胡绳担任了主编。  相似文献   
2.
生活在今天的青年人,恐怕已很难想象一百年前的中国正处在何等悲惨的境遇中。不了解这些很难知道如今的新中国是怎样到来的,甚至会以为中国本来就是像现在这样的。当历史刚跨入二十世纪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那时候,西方的八国联军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它在很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为中国以后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过后只有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又过两年多便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巨变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4.
杜重远创办的《新生》周刊,是30年代前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救亡运动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巨大社会影响的刊物。《新生》的诞生很不寻常。它是在邹韬奋主办的风靡一时的《生活》周刊被国民党当局封闭后,由杜重远挺身而出,利用自已的实业家身份和社会关系,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创办的。它看起来是一个新办的刊物,但它的宗旨、风格和主要工作人员,同《生活》周刊没有多大差别。除了每期的文稿要送审检查外,内容尽可能保持《生活》周刊的本色。邹韬奋在他的最后遗著《患难余生记》中满怀感激之情地写道:“这好像我手上撑着的火炬被迫放下,同…  相似文献   
5.
6.
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什么是中华民族?许多人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什么问题。但世界上有不少多民族的大国,它的成员可以承认是同一个国家的国民,却未必在民族上认同有一个共同的总称。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中国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经济文化长期密切交流、互相影响的结果,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难以分割的局面。近代以来,由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共同命运,便自觉地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这个名称,最早大约出现在1902年,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发展成中国各族人民的共识。它是历史地形成的,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7.
一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的起点,也是近代和现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起点。在这一年中,帝国主义强盗开始大规模地侵入中国。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互相勾结以压迫中国人民,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其中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从此,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自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这短短的六、七年中,中国人民就连续地举行过反对英国鸦片侵略的战争、反对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政府的太平天国战争、反对法国侵略的战争、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和反对八国联军的战争。中国人同每一个侵略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为了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严重压迫下解放出来,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无数的革命先行者苦心焦虑地寻求中国的出路,并且为实现他们当时所能提出的革命理想而英勇地奋斗.解放了的中国人民是永远尊敬和怀念这些先行者的.孙中山就是他们中间一个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总理和朱委员长,对孙中山战斗的一生都作过很高的评价.毛主席指出:"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