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3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81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5篇
社会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网络2.0(Web2.0)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嵌入所形成的治理过程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复杂性和网络性特征日益凸显,为协同治理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体系治理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协同治理的创新发展,在以信息系统建设为基础,重塑治理结构、整合多元系统、统筹各方行动、整体应对全局上,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它以技术嵌入和更新为突破口,从机制修缮逐步推向体制萌动,实现公共治理中权力结构、关系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实质性变革,从而有效地契合了当下的发展要求.当然,Web2.0时代下体系治理的出现也存在着诸多争议与困境,需要在现实发展中进一步重视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分层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协商民主致力于建立多主体间平等沟通的平台和机制,使人们在浓厚的民主参与体验中实现个体偏好的转变和汇聚,而非简单甚至粗暴的"被代表"和"被聚合",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协商民主实现了对传统民主形式的超越。作为一种民主范式,中国式协商民主应基于系统性和统驭性的视角,通过顶层政治构建重塑协商民主的制度基础,中层政策创制提升协商民主的主体效能,并以基层治理民主开辟协商民主的实践进路,从而以多元化、多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应对现代异质性社会的复杂治理需求。  相似文献   
3.
4.
在群体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常态情景下,拥有或行使权力是满足需求的重要途径。相比其他权力形态,政治权力拥有无法比拟的资源配置能力。因此,参与政治过程,掌握或行使政治权力,主导或影响利益分配,是人们实现需求满足的基本路径。如何促进利益增长和分配利益构成了政治关系的基本内容,政治的内在逻辑则可概括为利益增量与利益分配。在政治内生逻辑作用下,中国场域的政治实践就逐步演化为这样一种趋势: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自治化。  相似文献   
5.
《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8年重大招标项目,于2009年4月由国家社科办正式批准下达立项,项目编号为08&ZD010。项目首席专家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金太军教授,课题组成员主要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中青年学者,同时邀请南京大学公共管理专家童星教授等国内知名学者担任顾问。  相似文献   
6.
统治者的有限理性效应、同构学习效应和规模成本效应等三种自我强化机制所形成的正式制度路径依赖,意识形态刚性、集团利益冲突和适应性预期等三种自我强化机制形成的非正式制度路径依赖的双重“锁定”,以及多元利益主体的互动博弈都引致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创新的内在困境.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输入,政府需明确信息管理主体及其权力边界,形成对公共需求变化的敏感性和快速反应机制,从而打破导致制度僵化与制度惰性的路径锁定,形成制度创新的自由裁量空间.同时,需不断创新政府短效推动的监督机制,用司法效力作为法制长效推动的审查标准,促使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创新切实满足和保障公民知情权.  相似文献   
7.
论灾后重建中多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协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重建能力的孕育和输出依赖于治理主体的意愿、利益和具体机制。政府在灾后重建中自然占据核心位置。然而,灾后重建工作的复杂性需要市场(企业)和社会(公民)力量发挥应有作用。通过建构政府与企业对接的相关机制,提升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独立性,以及发育壮大NGO,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公民力量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8.
9.
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近代以来虽历经冲击,但其影响至今仍不绝如缕,成为中国走向全面 现代化的深层障碍。本文在对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演变作—历史反思的基础上,从政治制度建构、文化 启蒙、商品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久化的科学评价等若干方面,提出了实现传统 政治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和转换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