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1.
运用协整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以山西省为例,实证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现代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11年,农村劳动生产率、财政支农资金比例和城镇化水平的对数与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误差修正机制存在;β系数进一步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并且前者是后者的Granger因。证实了现代农业驱动处于人口转移驱动型阶段,尚未进入城镇化驱动阶段。据此提出建议:继续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健康转移;提高财政支农比例,提升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效率;对城镇化模式进行科学动态调整,纠正城镇化偏差。  相似文献   
2.
分别从"G-W-G'(G+g)"的三个阶段、总体"G-W-G'(G+g)"过程及资本周转等角度剖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得出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生产目的是g,而后者的生产目的是W。提出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需完善法律制度,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具有明晰、完备的产权;完善财政制度,为现代生产要素中的农业现代科技的创新和推广提供财政保障;监督各种不同生产要素定价机制;为商品顺利走向市场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反贫困的几点思考:首先认识反贫困的本质,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性提高交换权利的框架图,并且从城市反贫困角色定位及职责层面、城市反贫困任务安排层面、城市反贫困能力层面等多个层面提出系统性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1 415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WLS方法,分别从全国、东中西3个区域层面,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选择性、城镇化率、转移劳动力家庭年收入及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等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得出结论:在全国、区域层面,选择性变量对城乡差距的作用有正有负,而农村人均经营土地面积变量的扩大均会使城乡差距缩小;东中西区域对比分析得出西部劳动力向省外转移较东中部会使城乡差距缩小。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多元转移;积极培育新型主体;通过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双向互动减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高位徘徊、消费结构二元并行格局的研究要突破收入数量视角,从收入性质视角予以深刻剖析.基于经典消费理论核心思想,引申出收入的暂时性、流动性、相对性、可预期性和跨期支配性等性质,并采用1991—2013年中国29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系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收入性质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收入量既定的条件下,收入性质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显著;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增长幅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向上流动幅度大于城镇居民,才能使城乡消费差距缩小;农村居民对正向不确定收入的消费倾向于抑制,而对负向不确定收入的消费则存在棘轮效应;农村居民收入跨期支配性对城乡消费差距具有弥合效应.因此,在增加农民收入数量的同时,也应注重其收入性质的改善,才能有效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6.
依据阿马蒂亚·森的贫困理论,交换权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就业、社会保障、收入水平及生产方式等。将对这些因素采用灰色系统分析中的灰色关联理论进行实证分析。选取样本数据,确定行为相关序列,在计算出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及综合关联度的基础上,得出关联度排序,即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排序,以求对城市贫困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选取19962011年为样本期,采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山西省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出城乡收入之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和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等变量的对数这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农村家庭人均经营耕地面积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影响。提出继续引导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多元转移,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8.
基于全国2 226份调查问卷数据和Pearson χ^2交叉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个人特征、市民化情感及能力、户口制度、就业情况、子女教育保障及收入预期等因素的独立作用显著;市民化情感具有中等到小的效应,其他因素具有小的效应;女性较男性市民身份认同度高,中西部转出者较东部转出者市民身份认同度高;婚姻状况影响显著;习惯城市生活影响力最强;市民化能力是关键因素,月消费水平影响显著;户口因素影响显著,城乡收入差距负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外化进程,由于城市非农就业人口数量庞大、城乡二元分割的客观现实和乡镇企业吸纳就业能力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滞阻。在农村,应通过发展大农业、加快农村循环经济、兴办乡村第三产业、引入现代物流体系,并在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下,发挥其消化、吸收农业人口就业的巨大潜力。外化与内化并举是解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