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9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宗旨 在2000年7月于北京举办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ICAES)中期会议期间,建立"儿童、青少年与童年人类学委员会"的动议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CAES)的一次执行委员会会议上提出.2001年7月哥廷根中期会议期间,IUAES常任理事会正式批准了委员会的成立.  相似文献   
2.
3.
“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中国的改革史使人们认识到在今天的中国,唯有“思想的闪电”——中国文化重建,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化,中国才有希望。那么,作为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的这次文化运动中,将会被人们放到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一、文化与中国文化重建之规定给文化确切的定义是非常难的,博扼斯讲过:“纯人文地理的、经济的或其他方面的形式主义方法,似乎也只描绘出一些被扭曲的图画”。但这种艰难性并不意味着我们无从把握文化这个概念,“文化”绝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文化人类学认为:“人类文化表现在各种各样特定的文化上,也就是说表现在一些主要的人类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上。某一种文化和一般文化相比较,它包括一个群体的人们所使用的行为、思想感情和交流的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4.
一、历史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简称IUAES,全称为"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ciences".她是一个由社会人类学家、生物人类学家和致力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机构组成的世界性组织,同时也吸收有兴趣的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参与.其目标是加强世界上社会人类学、生物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各学科之间的交流,通过集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促进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人类学以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对科学研究做出贡献.黄淑娉教授身体力行堪称表率.文章综合评述了与会学者在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的新探索、新体会.  相似文献   
6.
民族学、人类学的核心产品是民族志,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中,后半个世纪的最大教训就是没有产生像《江村经济》《金翼》《祖荫下》《芒市边民的摆》等一样的民族志。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完成高水平民族志的前提。诚如杨成志先生所说:民族学的路是靠两条腿走出来的。不认真做调查,就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民族志。如果只靠"拾人牙慧"、倒卖洋人的概念,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就不可能进步,不可能对社会产生益处,不可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科技下乡促成了村庄内部市场交换的产生.通过对村级集市和村庄内部生产交换的分析,认为村庄内部市场交换满足着目前乡村社会生产和生活上的分工与合作需求,从中衍生出的"团体格局"人际关系,并不是对原有的"差序格局"的打破、取代,而是在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场景下,村民们获取社会资本和利益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养老支持力的村域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养老支持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仍是农村家庭养老的基础.除了使用制度、产业调整,土地养老支持程度的提高还与老人自我、家庭成员、社区合作组织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村域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的表现形式与强度,认为社区合作组织在其中的作用力越来越突显.因而,各个地方应该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合作组织在养老等乡村公共事务中的功能,以确保和谐乡村社会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9.
通过时相关研究的梳理,及布努瑶引进黑山羊、金银花等种养技术和过山瑶妇女习得抛秧技术两个案例,认为科技人类学研究在于探究技术与文化的关联性:一方面寻求技术导引文化进化的机理或标识.另一方面揭示出技术背后的精神体系.以期合理把握技术与文化的变迁细节及共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变迁:喻天、娱人与族群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板池屯等地的田野资料为例证,描述了布傣人的天琴文化由喻天到娱人,再到族群标识的变迁历程,并就族群标识的文化意义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某种实物或符号成为族群标识后,不仅能够进一步明晰族群边界,而且因其可展演性及随之而来的利益,还可能导致对族群标识的掠夺或垄断,引发族群内外的矛盾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会影响民族文化的共同享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