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结合学科史演进的历史叙事,分析个体知识世界的因素,威尔逊关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思想实质上是作者对他在早期著作<国会政体>一书中所遇到困惑的回应.威尔逊在这部著作中指出了行政在"议会主导模式"下的诸多弊病.随后的研究中,作者把上述问题的解决寄托于强化行政执行、集中行政权威和约束政治权力上.进入作者意识世界所获得的新认知启示我们构建一种指向中国特色公共行政的研究取向,把握中国行政学研究和政府管理的突出问题,有效回应规范化研究的吁求,以及责任性政府的召唤.  相似文献   
2.
开栏的话: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的GDP增长了,离婚率也增加了;我们有房有车了,烦恼却多了,欲望总是高于现实;我们吃得越来越丰盛了,身体却亚健康了;我们的医疗技术提高了,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怪了;我们在孩子身上花的钱越来越多,孩子却并非如我  相似文献   
3.
从本质来看,行政国家标志着行政规模的膨胀和行政权力的增强,并由此带来其与民主责任、政治控制之间关系的制度性重塑;从历史语境来看,行政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干预经济和高效管理的合理寓意;从思想渊源来看,行政国家建基于宪政体制框架,但沿用技术理性追求民主价值,两者内含着结构性冲突;从现实状态来看,行政国家实践是民主技术化困境的集中体现;最后,化解这一困境的方式,在当前公共管理中表现为多方位的全球政府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至事件发生的原有情境,话语分析力求使人们认识到决定自身认知或行为的未被意识到的因素,将人们从各种压迫性的思维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满足知识积累的需要.反思公共行政学经典争论之一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超越既有认知的约定.话语分析方法关注理论诞生的自我意识,揭示理论家主观世界的深刻内蕴,尤其是个人学术发展的渊源.基于话语分析方法的逻辑,充满本土气息的公共行政研究应是中国行政学界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任务在于有效回应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行政面临的独特问题,在研究取向上从"焦虑的答案导向"稳步过渡到"有效的问题导向"上.  相似文献   
5.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管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相似文献   
6.
学科的进步源自不断的反思。根据近五年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学科发展的视角,全新和系统地总结该领域知识生产的语境、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向,包括:发展语境的知识体系、实践背景及理论对话;知识生产的批判性反思、方法工具研究和若干主题的追问;在此基础上,从问题意识的角度,对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今后的努力方向规划了四个维度。  相似文献   
7.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的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重要思想家袁黄(1533-1606),字坤仪,后改名了凡。袁了凡是明朝、也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了凡四训》作于六十九岁,全文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个部分,以目己的亲  相似文献   
8.
官僚制批判性研究的逻辑包括四个有机关联的组成部分,它以韦伯的"理想型"官僚制理论为对话平台,以对组织理性的检讨为逻辑起点,以对组织目标被个体利益虚化的观察为逻辑进程,以对官僚制伦理背叛和僭越民主价值的反思为逻辑归宿。从学科研究来看,官僚制反思和批判的演化是行政学学科成长和成熟的典型缩影;就行政实践而言,反思官僚制的深化和推进又是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风貌塑造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话语分析以事件中的行动主体为中心,突出体现了对主体所处特定语境的关切,反映特定情境所蕴含的丰富的语意,明确行动者关注的问题和持有的主观意图.运用话语分析方法检视威尔逊关于政治与行政关系的思想,可以发现,针对19世纪末美国政府运作的低效、无能和腐败状况,他选择了改革的旗帜,通过聚焦政府的执行和操作、行政权力的统一和独立以及等级控制和约束,进而确保公共行政步入高效和良善的治理.进入作者认知世界的逻辑还提醒人们,不顾理论家所处真实语境的评述极易曲解原有思想.最后,话语分析方法要求自觉提升时真实世界中研究问题的敏感度,也即获取和积累本土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