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以生态化标准推进我国产业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忠直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1-7
在考察了世界传统古国的产业发展和现代产业的进化发展及其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之后,论述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生态化的实践与理论意义。运用生态学与系统科学分析了产业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进而建立了产业生态化的微观和宏观结构,提出了技术生态化、企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和产业间生态化的行为观点和生态标准。并就生态文化的形成、战略实施过程和法规政策建设等问题作了探讨,这对产业生态化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但我国目前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与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不相匹配。近年来,国有银行调整市场定位、实行集约化经营、撤并县域分支机构,更加弱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3.
股东监督行为的博弈分析表明,在对经营者实施监督的过程中,大、小股东之间存在多阶段的动态博弈过程。由于监督的"公共物品"特征,导致股东对经营者的监督不足,存在股东"搭便车"的倾向,并且这种不足随着股权的适当集中而减弱;而当公司股权适当集中,大股东主动承担对经营者的监督时,又容易造成大股东对小股东权益的侵占。因此,为保护小股东权益,在造就大股东,形成强有力股东监督机制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大股东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赤字核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赤字是一国消费所需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超出该国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可提供的生态足迹量形成的。通过对1991~2003年中国生态赤字的核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均赤字0.5076~0.7246ha,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赤字的65.08%~86.42%是靠耗竭资源、尤其是能源来平衡;环境污染占赤字的比例达11.06%~31.62%;进出口仅占1.15%~5.73%;从1996年开始,我国在初级产品和能源产品贸易中的净输入足迹由赤字转变为盈余,有利于保护国内资源存量。 相似文献
5.
杨忠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36-42
本文分析了废弃物资源化过程和无害化处理过程的功能,导出了废弃物资源化系统的生产优化条件。根据废弃物市场定价的资源含量与治污难度的函数特征,研究了在边际收益均衡和市场博弈均衡下的市场定价机制,给出了废弃物市场交易定价的求解条件。作为一个自负盈亏单位,把废弃物的购买(可正可负的)支出计入成本,资源化价值作为效益,推导了废弃物投入量作为变量的利润最大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基准收益率是厂商投资所要求的回报率,是衡量投资项目在财务上是否达到要求的一个主要标准。在不存在制度性障碍和充分的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根据均衡市场的思想,从理论上导出了基准收益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结论,为基准收益率与经济增长的依附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杨忠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42-46
以具有相同功能的新产品作为比较基准,从经济学角度通过构造社会效用函数建立了再使用产品的市场选择模型,导出了均衡数量的求解条件。在均衡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再使用产品降价、新产品供给限制和凭票购买等经济政策对均衡解的影响。研究发现只有降价政策能促进再使用产品的购买,提高社会效用;新产品供给限制和凭票购买政策虽然能够促进再使用产品的购买,但社会效用下降。分析中发现,再使用产品降价政策产生的Slutsky效应是由使用者选择的内部Slutsky效应和再使用产品与新产品的市场替代的外部Slutsky效应组成,这与经典Slutsky方程不同。 相似文献
8.
杨忠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49-53
参照经济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的国内外实践,探讨了由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子系统组成的循环经济的系统结构。在对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子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子系统的功能运行过程和循环经济系统的整体循环运行过程,以期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技术创新和制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使用和资源化为准则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以经济学思想为指导建立了循环经济系统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减量化经济学模型,导出了减量化最优资源投入和产品消费的求解方程。利用边际产量和边际效用,根据求解方程分别对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利用效率进行了影响分析,可以说循环经济系统的减量化运行机制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科学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异质交易者假设,讨论了知情交易者和非知情交易者在集合竞价过程中的策略行为;分析了集合竞价过程中引入指示性价格揭示和公开限价指令簿信息对于集合竞价定价效率的影响;最后给出了该文结论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