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粮食安全预警研究综述及一种新的预警模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国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主要有6种预警模型,这些模型各有其优点,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动态预警模型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个动态平衡预警模型,它不是停留在一个时点上,而是考虑了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从而是一种更新的、更科学的、更简便的粮食安全预警模型,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预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粮食产量主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及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政府收购价、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等是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其中政府收购价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因此,提高粮食产量的根本政策措施就是实行粮食的价格保护,同时还要实行其他政策措施如保护耕地面积、提高抗灾能力、降低化肥价格、掌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大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炭企业安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中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百万吨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地影响了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导致煤矿事故频发的原因,既包括煤层条件复杂等自然因素,也包括超负荷率高、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员工素质较低、安全监控管理弱化、安全生产绩效管理滞后以及事故警示作用淡化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中国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因素是煤炭条件、安全生产投入、超负荷生产率和从业人员素质.因此,煤炭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当采取相应措施,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4.
东汉洛阳自然灾害与政府赈灾年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31-36
在作为东汉王朝都城的166年中,洛阳发生了102次自然灾害,而在此后的30年里没有一次灾害记录。洛阳的灾害记录约占同期全国灾害记录的四分之一,说明灾害记录具有极其强烈的人为因素和政治因素。东汉洛阳自然灾害的种类齐全,除霜灾外,可谓是众灾毕至。位居次数多、为祸烈前三位的灾种为地震、水灾、旱灾。 相似文献
5.
粮食供求波动的轨迹、走势及其平抑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49年以来我国出现了7次粮食供求波动,而每次波动都有其复杂的成因。我国的粮食产量曲线是一条上升的直线叠加了一条波动曲线,而进入市场经济之后的1984~1999年其波动特征更有规律:长周期为6年,短周期为3年(为不对称波,上升1年,下降2年)。为此,建立傅立叶级数、龚伯兹方程等预测模型,对未来10年我国粮食供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年份粮食将供不应求。因此,可采取增加粮食产量、政府市场干预、提高抗灾能力等平抑措施。 相似文献
6.
汉代吏治与社会救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6)
官吏是封建国家各项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因为政策执行情况的好与坏,直接关系着皇朝的长治久安,所以吏治整顿就成为治国的重要方面之一,实施社会救助也是如此.因灾策免三公的负面作用学术界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而其促使各级官吏重视社会救助的积极因素也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汉代三公不论是为己,还是为国为民,都希望能够辅助君王消灾弭害.汉代帝王重视社会救助,严惩救灾不力的臣僚,宽容擅自开仓济民的官吏,显示出落实社会救助措施和执法的灵活性.应当肯定,汉代的社会救助措施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粮食供求紧平衡模型及其指数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建立动态供求紧平衡模型及测算粮食供求紧平衡指数的基础上,探讨了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调节原理,对供求紧平衡模型进行历史验证,提出了达到政府粮食安全成本最小、农民获得粮食价格收益最大的紧平衡措施. 相似文献
8.
粮食产量的波动及其平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资料为蓝本,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粮食产量的整体趋势特征和波动特征作一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其目的是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平抑粮食产量的波动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下面,我该干些什么》是阿乙的首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放逐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把时间作为敌人并准备杀死它。阿乙巧妙地地将主人公的抽象时间转换成有形的封闭空间,与外部世界隔离的同时,形成了对外部世界的巨大漠视和否定。对自我画地为牢式的囚禁,使得主人公直面着时间强大包围感带来的威胁。阿乙在小说的结尾处对我们世界的制度、传统、信念和意义攻击和审判之后,建构了一副时间尽头的景象。时间观念是整个小说故事的核心问题,阿乙企图通过他的时间观来揭穿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以舟山群岛新区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及国家海洋规划的战略优势为依托,通过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信息数字化平台”建设背景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海洋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目标、主题内容、技术框架、建设模式、服务功能等一系列主干问题.可以预见,海洋信息数字化平台的建成,必将推进“智慧舟山”与“数字舟山”的发展,成为舟山群岛新区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海洋经济事业不断创新的可靠信息资源保障.这对于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市民的文化素养,促进群岛新区跨越式发展,都将有着积极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