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论经学与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2):3-4
自东周到清朝,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只能是经学(解释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儒家经典以礼为本.研究儒家经学,不能废弃史、子、集部之学,不能忽视佛道二氏之学.经学没有死,不会死. 相似文献
2.
礼乐文明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是经学,而六经又以礼为本,礼乐文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传统的礼乐文明是构建现代礼乐文明的重要来源及基础。礼乐文明有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明律》与明代礼制以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3-8
《大明律》的制作修订 ,与以前的律书一样 ,充分体现了依礼制法、以礼入法、以法护礼、以法行礼的原则精神。首先 ,“明礼以导民 ,定律以绳顽”,是明洪武君臣制定《大明律》的宗旨。其次 ,《大明律》“重礼”,亦足以证明古代刑法依据礼制并维护礼制。再次 ,《大明律》及其炮制者与古代律书、礼书有很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唐律疏议》看唐礼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据《唐律疏义》探讨了唐代礼制中几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唐礼与唐律的关系以及有关丧服的问题,并就古礼与相关法律的关系提出了一些不同于时贤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经学札记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2):26-29
一,《周易》与周礼相通,可以互证。但是解说《周易》反映的古礼必须谨慎。二,《春秋》可以当礼书看,其中贯穿了孔仲尼维护周礼的原则精神。三,昭公元年《左传》记穆叔赋《鹊巢》而赵孟“不堪”,古今注家大多不知其所以然。解说春秋时期赋《诗》明志若要求其准确,就必须抓住切合当时情境与《诗》原文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6.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4):48-51
(一)明代学者的字学不可一概否定.(二)明代字学对于与礼制有关的某些文字的解说,明人对于避讳的讲究,可以入礼.(三)<明集礼>的"字学"实与礼制没有直接关系.(四)明代盛行的"字说"源于冠礼,可以入礼.(五)明人"字说"及其延续乃是传统训诂学的特殊分支. 相似文献
7.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3-10
曾国藩生平治学领域宽广。本文主要论述曾氏看重经学、最重礼学以及发明《四书》义理等三个方面的思想与贡献 ,曾氏称得上“经学家”。 相似文献
8.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7(1):13-18
论述朱明王朝西南东北全方位的外交态势,分析洪武帝奠定、永乐及其后诸帝继承的明朝外交政策及其思想原则,探讨明朝外交事业的要点(也是特点):一是重视德治外交,二是讲究外交方面的大国之礼。 相似文献
9.
自朱熹讲学 ,白鹿洞书院之精神始有以特立世间、垂宪后世 ,而朱熹穷于仕途 ,志不得伸 ,亦欲藉鹿洞讲席宣示其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0.
陈戍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2):3-8
《宋刑统》一书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 ,足证赵宋承袭唐制 ;《宋刑统》不是《唐律疏议》的简单翻版 ;由《宋刑统》增加而为《唐律疏议》所无的文字 ,可知宋朝礼法不完全等同于唐代礼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