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的神经美学研究涉及四大主题:审美体验的神经机制,审美判断的本质,审美奖赏的特征,审美创作的大脑原理.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脑电观测术、神经成像术、神经生物化学分析和功能神经解剖学定位法等来自神经生物学的定量手段,尚缺乏用以整合上述经验方法论的高阶系统理论方法,同时缺乏基于自上而下路径的系统整体解释性范式.因而其所获得的庞杂数据、浩繁表象均无法体现内在贯通的逻辑自洽性,研究者更无法据此抽析出深入和普遍的人类大脑的审美规律.为此,我们亟须对当代西方神经美学的方法论问题展开深入检视、梳理问题、探究症结,进而提出建设性的思想操作对策,借此推动它的方法论进步与理论创新进程.  相似文献   
2.
具身认知理论是日渐兴盛于当代西方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其基本原理在于,人脑能够借助镜像神经元系统模拟自己、他人和自然事象的形态、动作、意图及情绪状态等特征,进而内化外在信息、建构自我知识和获得社会认知能力。具身认知理论的具体形式包括:知识内化过程中的内隐模拟与信息转化情形;主体在本体知识建构及自我认知过程中的镜像自我观照、自我情感体验与自我意识体验情形;主体在知识外化过程中的思想意象四级转化程序即认知意象一身体意象一身体表象一符号表象一物体表象。研究具身认知理论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类心智的运作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脑与电脑的根本差别,进而充实与完善人工智能的技术设计理念,对人们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产生深刻的嬗变效应。  相似文献   
3.
作为上世纪50年代末"认知革命"产物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第一代认知科学将认知过程的产生视作与操作符号的特定规则有关,而与实现这一操作过程的物质载体无关——即心智是离身的。通过对第一代认知科学三大主流取向——符号计算主义、联结主义与生态主义进行系统的论述,分析其各自内涵与困境,揭示了"离身"谬误是造成第一代认知科学危机根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社会认知的脑与神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社会脑概念的提出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都使得社会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有关社会认知的主要发现与新近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得以产生。该假说认为,大脑中至少存在两套机制来完成对于他人心理状态与行为的理解。第一套机制是基于大脑镜像匹配系统的研究提出的——具身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第二套机制即传统心理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心智化能力”(mentalizing)。该机制存在的证据除了传统心理理论领域中行为研究论据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与具身模仿系统相悖的实验研究。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言语产生过程融合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躯体肌动的技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纵观言语产生过程理论研究的现状,结合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观点和渗透元认知思想的元语言觉知能力,可以提出"概念源"原型(prototype)以及在这个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过程的理论框架,并能从整体的角度探讨言语产生的过程."概念源"是以身体为基础而形成的,包含身体系统(发音系统)和思维系统.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概念源"能被语流中的新刺激不断激活,使得言语交流得以维持并发展.  相似文献   
6.
情绪和记忆的关系一直是认知心理学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记忆研究和情绪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文章讨论了元记忆与情绪智力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人类所称谓的“价值”,起码包涵三层意蕴:1.人的价值;2.物的价值;3.人与物形成的中介形态价值。本文拟从人的主体实践方面,具体阐析其关于价值的体征方式,以深化与之有关的思考认识。一、意象体验——价值的心理实践形式在意象体验中,我们的审美心理常常引发出悲苦的韵味。“悲欣交集”是物极必反,两极相通的体现,也是主体对理想与现实、永恒和瞬间、有限生命与无限宇宙(真理与理想)、人性优点同缺点局限性所产生的冲突心态与矛盾心境。这种心态能够催变出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8.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于十一月二十六日下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这次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五年以来的第一次,也是继今年夏季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会和国庆期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工作、学习等创造活动中,伴随着某种关于对象的身心体验。这种体验是“万象归心”、“设身处地”的情理类比和揣摸判断过程,同时也表明人自身与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在实质上传递着主客体双方的沟通信息,是一种人与世界的价值契通方式。这种开放性、整体性和定向性的内心体验活动,贯穿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一切过程的一切方面,它的基本特点是:主体面对特定事物或人的“真格”表现,以敏锐深邃的心态去探查对象,去评价判断,做出符合客观实在的身心反应。这种倾注于全身心的沉思与遐想的体验,有别于那种  相似文献   
10.
论知识创新的认识论基础及思维培育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历史是一部系统记载人类重要发明、发现、创新和创造的文明史 ,古往今来 ,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科学与文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都是这一历史的见证。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的注意力逐渐从着眼于创造对象的内容、成就和价值转向探求创造自身的能力、心理和思维上来。作为人类创新的最高层次即知识创新 ,也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探讨知识创新的含义 ,并从知识创新认识论这个高层次知识创新角度上来探讨知识创新的内部生成机制 :思维创新与观念建构 ,特别是作为知识创新核心的思维创新的发生机制 ,并结合人脑的区域结构功能来探讨人的创新思维与素质的培养 ,以适应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更高要求 ,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知识文明的持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