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系统研究也逐步加强.沈国舫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长期在林业、生态、环境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和政策咨询,在生态保护和建设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他认为生态保护和建设应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应从客观发展规律和我国本土特色出发,提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综合措施,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分类施策.这为我国生态和环境领域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工程实施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决策支撑,为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事业贡献了具有针对性的、值得借鉴的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末德国侵占胶澳起,青岛地区就有专门的政府部门管理林业,管辖事项包括山区造林和城区园林绿化。民国时期,虽然政局多变,但是青岛一直有一套成体系的林业法规,为林业发展提供了保障。这些法规分为机构制度和事务管理两类,前者主要规范林业机构的组成及其工作制度,后者主要规范各类林业事务的管理。这一状况持续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由于没有长时间的战乱,林业法规得以较为坚决的执行,青岛地区这一时期的林地面积达到23.9万亩,为近代最高。后因战争破坏,政法废弛,林地面积急剧减少,1949年解放时,青岛林地面积不足6万亩。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使得森林文化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各个层面展开。中国的许多社会风俗与民间活动,都与森林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民俗中的术数活动为例,分析了术数活动中森林利用的几种常见形式及森林生活风习,揭示了其中所体现的树木崇拜、树种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以及朴素的生态和谐观,指出了森林文化是古代术数的渊薮之一,反映了森林文化现象在术数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邺文化始于春秋齐桓公时期,其历史传承大致分为春秋战国时期、曹魏时期、十六国时期和隋唐以后等阶段。作为邺文化的鼎盛时期,曹魏时期邺城的城市园林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环境之优雅,在我国园林建设史上有开创性意义。邺城建设中首次出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和路网丁字交会的格局。当时的园林建筑高大雄伟、主题明确、特质清晰,特别是首创园林和军事防御工事一体的建筑模式、大规模大面积人造山水景观、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引入佛教思想,对后世园林文化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整体性事业,它不仅要求提高生态系统活力、环境质量水平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还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也非常多。基于全国各省面板数据的最新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省的协调发展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活力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而环境质量仍然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各省应准确掌握中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影响因素,并制定恰当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花馔文化是古代花卉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融合。宋代花馔文化是宋人科学利用花卉、追求精致生活的表现,折射着时代特征和宋人的精神面貌。介绍了宋代花卉的食用文化和饮用文化,并对其繁荣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宋代花馔文化的繁荣有其深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背景。有助于今人传承古代文化,对科学利用花卉为人类服务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妨碍电子政务信息公开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政务信息公开度低已经成为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的一个主要难题,并且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形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因素很复杂,其中既有行政官员思想观念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为了达到实施电子政务的最终目的,必须以公开性为原则来构建电子政务信息体系.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迅速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从此走向了文明。网络技术从性质上讲是中性的,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等诸多道德失范问题,衍生了如网络色情、金融诈骗、窃取机密、造谣中伤、制造社会混乱等网络异化现象。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生存空间的二元性是前提;不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是基础;病态心理是动因;网络无法可依、主体教育脱节是外在条件。把握这些成因,对扭转网络主体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论魏晋南朝时期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追求和谐、关爱生命、顺天应时、劝勉农桑等为代表的生态意识,一直是中国传统生态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演进的重要阶段.魏晋南朝帝王诏书在布告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蕴含着有益的生态意识,表现为:调和阴阳、济育群生的生态和谐意识,采捕以时、宽刑育物的生态保护意识,弛禁山泽、劝课农桑的生态经营意识.三者相互联系、层层递进,对传统生态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各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快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9年9月,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ECCI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探索,发布了中国首份综合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引起了社会广泛反响,有报道称,从此“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定量化时代”。此次发布的快报,不仅充分吸收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评价体系做了进一步的完善,更是在最新权威数据的基础上,把所评价的截止年份从2007年推进至2008年。对我国各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的量化评价,是一项社会亟需的创造性工作,对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刊发表此文,意在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多关注,为深化这一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开拓性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