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寻求与市场组织的合作是地方政府在公共基础建设过程中的一种行动趋势,但这种合作同时又因为缺乏相关政策支持而面临合法性危机。从组织社会学的分析框架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探索组织机制及其内在张力对政府行动的影响,以及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合作效率行动是将其内部组织运行与外部结构相分离,以使自身行动适应组织机制要求,进而探索出一条柔性的社会管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变迁,农户生计方式日益多样化,由单一的种植转向养殖、林果业、外出务工、经商等。选择不同生计方式的农户如纯农户、农兼户、兼农户对生态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应通过细分农户,加大扶持;调整生态退耕政策;推进生态中心村建设等策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协调不同生计方式农户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农村生态的改善与保护。  相似文献   
3.
"理性小农"抑或"道义经济":观点评述与新的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农民经济行为,形式主义者认为传统农业的农民与资本主义企业家一样也是只求利润的.而实体主义者则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农民经济行为以维持生计为目标.黄宗智、郭于华等人则主张一种综合的分析,即认为两种特性都只是传统农民经济行为的一个侧面.本文则主张一种动态的、纵向的考察,认为生存危机下的小农只能以维持生计为目标,而不可能去追求利润.随着生存需要的满足,农民也表现出经济理性特征.当前中国农民正处于生存理性向经济理性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第七届农村社会学论坛”于2016年5月21-22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这次论坛主要围绕现代乡村文化建设与公共空间重建、乡村的现代命运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国家治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与逻辑、农村公共事务治理及社区发展转型、农村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等议题展开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安康市X社区为例,从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建设主体以及社区建设主体自身之间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对移民社区冲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社区资源、权益维护五个维度分析灾害移民社区冲突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冲突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后期移民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户生计方式日益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人口减少,村落消减衰微,生态建设迎来巨大契机。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构建生态中心村,协调农户生计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是建设宜居农村、繁荣农村,实现生态环境的善治,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基于其生理因素,比男性更亲近于自然,对待自然更为友好,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保护环境行为。本文通过对陕北白村的调查发现,与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推断不同的是:妇女并不是天然的生态保护主义者,妇女在生态观念、生态政策的认知、生计行为的选择上受知识、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生存理性远远高于群体环境理性。发挥妇女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必须提高妇女的知识素质,推动环境保护与生计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灾害移民作为一个具有生存性和发展性双重性质的群体,能否获取充足的土地等发展资源直接关系到灾后生计的恢复及其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土地与资本相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以土地流转为媒介的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必然会对灾害移民的生计产生影响.文章以灾害移民为研究视角,选取邛崃市南宝山安置点为调查点,基于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与物质资本五个方面来分析以不同流转模式进入农业领域的资本下乡对灾害移民生计的影响.研究显示:“公司+农户”的形式比出租土地的流转模式更适合,资本下乡对灾害移民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影响显著,灾害移民就业多样化、收入多元化日趋明显,新型社会关系网络逐渐形成,生活方式趋向城镇化.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民的心态变化情况,1996年底至1997年初,我们采取随机油样法对江苏、上海、河南、陕西、广西、新疆等部分省、市的一千余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对农村的巨大变革感到满意调查表明,86.41%的农民对过去发生在农村的重大变革感到满意。感到满意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其次是“生产有了自主权”。“感到比较自由了”和“集贸活跃、买卖方便”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然而调查还发现,对近两年和当前农村形势感到满意的农民只有55.63%,满意度与对改革初期的评价相对明显下降。满意度下…  相似文献   
10.
以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为典型个案,通过实证调研方法,研究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结果表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特殊优势,使得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总体较高;不同性别间农业科技知识需求强度不对称,女性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强度不同;家庭收入影响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为了提高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强度,需要在政策上充分认识农民的群体层次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农民选择不同的传播渠道;对不同层次的科技知识使用不同的传播路径;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关注农民中的弱势群体,比如女性农民、年龄较大的农民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容易接受的科技知识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