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8篇
社会学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6 毫秒
1.
分析了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民族主义与国权主义的关系后可以发现,仅仅用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无法解释当代一些现象;而从先秦直至当代,国权主义观念已经渗入并主导了民族主义观念,其象征就是皇帝专用的"龙"这一符号.另一方面,当代中国的天主教和新教教会一直按照政府要求宣传爱国主义,历史上也可与民族主义并存,但基督宗教的本质与国权主义的距离,正如鸽子与龙的距离一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和平象征的鸽子,更能代表中国人"以和为贵"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2.
何光沪 《人文杂志》2007,(1):106-111
本文首先针对流行的关于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关系的三个误解,从基督宗教与古代文明的关系、与中古文明的关系和文艺复兴的倾向三个方面作出了澄清;随后说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基础,来自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精神一致;最后聚焦于人的意志自由、人格尊严以及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的辨证张力等微妙的深度问题,论证了文艺复兴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之间的正面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全球宗教哲学”的角度出发 ,把哲学本体论的根本范畴即“存在” ,界定为“使在”(使世界存在 )、“内在”(内在于世界 )和“超在”(超越于世界 )的“真正的神秘” ,即无形无相又难以描述、看似“空、无、非”实为“实、有、是”的世界本源。作者从儒、释、道等中国宗教哲学以及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圣经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引证大量的理论表达 ,支持了上述界说 ,表明了这种宗教哲学的界说所具有的普遍根据  相似文献   
4.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述了儒教理论与儒家学说的关系 ,指出 :在儒教的理论中 ,人的尊严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 ,但在儒教的实践或中国历史中 ,人的尊严却受到极大的轻贱和贬损 ,其根源在于制度缺陷 ,即缺乏保障人性尊严的制度 ;在基督宗教理论中 ,由于指出了人性的堕落 ,所以人性尊严的地位似乎不如在儒教之中 ,但在基督宗教的实践或西方历史中 ,人性尊严却较有制度保障并逐步改善 ,这种表面矛盾内含着深层的一致性 :正因为人有罪性 ,所以要靠制度来制约权力。文章强调 ,圣俗分开的抽象理论导致了张力互补的制度安排 ,这应是我们注意的焦点  相似文献   
6.
良知与"欲之无穷"的并存,以及良知对欲之满足方式的调节作用,构成了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现象,对此儒、释、道和基督教哲学都有大量的相关论述。中国和西方传统宗教的人性论在这个问题上虽有差异,但却基本上相容相通,并且可以支持一种"全球宗教哲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宗教学百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光沪 《学术界》2003,(3):234-253
我们在回顾中国的宗教学研究时 ,可以把它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 :上世纪初至 1 949年 :启蒙思潮、西学东浙与宗教学的兴起 ;1 949年至 1 976年 :政治运动、文化革命与宗教学的衰落 ;1 976年至上世纪末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与宗教学的复苏。从宗教学百年史关于外部环境的经验教训和主要结论 ,即 :学术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需要解放思想 ,需要多元并存和宽松的环境。 2 0世纪饮经磨难又奇迹般复苏的中国宗教学研究 ,一定会迎来繁荣发展的 2 1世纪 !  相似文献   
8.
中国学界一般以"理性主义"来概括启蒙思想,并据此得出启蒙运动中的基督宗教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结论。本文先分析启蒙思想在英国的代表洛克的"经验主义"、在法国的代表卢梭的"情感主义"、在德国的代表康德对理性的批判,揭示这三大思想家对基督宗教的正面态度;再分析伏尔泰等抨击教会的法国思想家对人文精神和基督信仰的态度;最后对比了启蒙思想的实践者即美国国父们与法国革命领导人对基督宗教的态度之不同,及其对两国革命与后果的影响之不同。文章反驳了上述流行结论,指出基督宗教不但为人文主义提供了神圣的核准,而且提供了必须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央电视台讲过一段经历:他在美国时,有一次要横穿马路,红灯亮了,但左右两边并没有汽车,他身边有位老太太也照章停下,安安静静地等候绿灯。他问了老太太一句:“现在没有汽车,为什么不走过去?”老人回答说:“也许,我们身后那栋房子里,会有一个小孩正在看街景。如果他看见我们走过去,以后照我们的样子横穿马路,也许就会出事。”这个回答,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在我们国家,通常的思考方式是:要不要违反规则?首先,看看对自己是不是有利,如果有利,看见自己既无危险,又可以抢时间,就“忘了”规则;其次,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发现,如果看…  相似文献   
10.
宗教学百年鸟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回顾迄至 2 0世纪末叶为止的宗教学发展概况 ,从方法论角度将这段历史归结为三大阶段 ,即用实证的“描述性”方法排斥其他方法的“一元”阶段 ,接受哲学的“规范性”方法的“二元”阶段 ,以及重视理解的“对话性”方法的“三元”阶段 ,并预期这门学科将采用多元的方法而更加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