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西夏由文化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领导,在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我国封建社会的中期,立国于祖国的西北一隅。其成长、发展和灭亡不能不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本文试就西夏的地理环境及其关系密切的农牧生产略加述论。一、西夏及其前后的气候变化本世纪初,耶鲁大学教授亨廷敦(E·Huntington)来华讲学时就曾提出,中国历史上的五胡南徙,元代灭家,满清入关,莫不由于受气候的刺激而发动。国内学者研究也发现,近两千年来中国国内社会不稳定、政治动乱时期往往与相对寒冷气候阶段的出现吻合;而社会相对稳定和经济文化繁荣时期似乎大多出现…  相似文献   
2.
历史时期,中国西部主要经历了秦汉、隋唐、明清三次重大的开发过程,前两次开发都兴起于暖湿期,后一次开发与气候的小冰期基本同步,在屯田的屡兴屡废过程中,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土地资源的退化。毛乌素沙地在全国12大沙漠中处于农牧交错带环境敏感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指示性和代表性,笔者通过典型地层剖面、文献考据、古城考古等方面的证据,综合分析了毛乌素地区历次开发与沙漠化的关系,提出了几点认识,以期对现今的西部开发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宁夏河东沙地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河东沙地在空间上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最具过渡性地域特征的沙地,近50年来,也一直是国家和自治区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长期以来,有关该沙地为“人造沙漠”的观点支配着该地区的防沙治沙与生态建设工作。最近的研究表明,宁夏河东沙地在明清大规模的垦殖活动之前就已存在,明清以来沙漠化程度的加深则与人类活动有愈来愈密切的相关关系,与湖泊的萎缩和干涸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因此,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防止地下水位下降及湖沼湿地的快速消亡是宁夏河东沙地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宁夏地名特征与地名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名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由聚落—乡镇—城市的真实写照。地名文化源远流长,它既是历史时期人类向大自然拓荒足迹的反映,又是战乱、迁徙、民族融合的写照。随着疆域的易主、国家的兴替、王朝的更迭,地名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宁夏深居祖国腹地,其地名特征表现出了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绿洲文化、山地文化及民族文化等特征。宁夏地名是宁夏自然生态与人文历史形成、发展和演变的真实写照,从而也构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名文化。本文通过对1∶50万的宁夏政区图上1000余个地名分门别类的研究,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出了区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宁夏现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政区命名等提供参考,有助于当地旅游文化的定位与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因此,本研究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支持、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