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1.
小说<八月之光>的主人公克里斯默斯是一位十分难以把握的人物,他的种族身份模糊不明,在行为和思想上体现出众多的矛盾性.此外,他身上的暴力行为与小说题目所暗示出的自然明媚的八月之光似乎格格不入.通过分析主人公克里斯默斯的人生经历,剖析他的内心和自我情节,证明克里斯默斯不仅仅是种族主义的牺牲者,更是行动者、奋斗者和一位闪耀精神之光、同命运抗争的黑色斗士,从中透视出作家福克纳的种族观.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押沙龙,押沙龙!》反映了美国南方女性反抗父权制社会的主题。代表人物罗沙从未走入父权制社会为女性预设的道路,她模仿男性的言说,表现出男性的社会性别特征,在理性的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颠覆,通过她的言行来挑战美国南方的父权制。透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罗沙颠倒的言说和情感历程,阐释了罗沙的社会性别身份,从中揭示了其古怪行为、乖戾性情和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3.
库切的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讲述了一个南非黑人在战争中不断逃离各种残暴势力的压迫和掌控的故事。小说主人公迈克尔·K的沉默是最显著的特征。通过分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探索沉默的意义,揭示了库切的叙事策略:保持殖民地他者的他者性,使得他者的沉默能够超越语言而存在,这样他就能够游走于语言的定义之外,也就逃离了通过语言暴力掌控人们思想的权力系统。他者的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是抵抗和消解殖民话语的力量。最后迈克尔·K与大地融为一体昭示了人类获得自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不同概念上的空间距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然而却蕴涵着深远的哲学道理.通过三方面的空间距离,即:理性认识和世界原貌的空间距离,小说人物之间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空间距离,人与灯塔的物理空间距离,伍尔夫表达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仅仅依靠理性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从而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理、看清世界原貌.  相似文献   
5.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标志着其进入艺术创作的辉煌时期.全书虽然没有从南方淑女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但是女性角色却是统领全书的灵魂人物.其中,作为母亲的康普生夫人固守着南方淑女的神话,因为家族荣誉的丧失,终日郁郁寡欢,甚至逃避了做母亲应尽的责任,本质上已经与南方淑女的传统背道而驰.作为年轻一代的南方淑女,凯蒂虽然出身在传统的贵族家族,然而她从童真走向堕落,随波逐流,成为反传统的牺牲品.两位南方淑女的命运是南方淑女文化嬗变的缩影,也显示出南方淑女文化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宋代“多变怪谶应之谈”(鲁迅先生语)。堪称宋代笔记“巨擘”的周密笔记中有一部分记写鬼神怪异、巫卜谶应的篇目,主要集中在《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这两部笔记著作中,大约有七八十条。《齐东野语》和《癸辛杂识》是以记南宋史实和人物轶事、琐闻等为主的史料笔记,其中出现如此数量的鬼怪谶应之作,可以说充分体现了周密所处时代(即南宋后期)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思潮;从这些奇谲诡怪、荒诞不经的篇目中亦能感受到那个特定时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心理趋向及其文化心态,即对仕途的汲汲追求以及在社会的巨变下惶惑不安而无所适从的心态。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小说《熊》讲述了一个生动精彩的狩猎故事,其中猎人布恩和猎狗"狮子"杀死大熊"老班"的场景悲壮惨烈,令人震撼。事实上,布恩屠熊之举有着深刻的隐喻性。通过分析布恩杀熊的隐喻,剖析了杀熊之举并不像有些评论所说是英勇之举,而是无知短视的现代人对原始大自然的破坏力的彰显,从布恩屠熊的隐喻中读者可以体会出现代人在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躁与困惑以及作家福克纳徘徊在工业化的理性和返朴归真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心理,感受弥漫整篇故事中的悖论。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可大致分为"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这些形象均是对印第安形象的扭曲,使殖民主义对印第安人民的驱赶、杀戮和压迫合法化。20世纪美国白人作家福克纳在他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中刻画了身份不同、性格各异的印第安人物。然而,与一些20世纪的美国白人作家不同,福克纳笔下的印第安形象与白人文学经典中的印第安形象有着本质区别。在很大程度上,他突破了"高贵的野人"和"卑劣的野人"两种传统的印第安形象,用他刻画的印第安形象,唤起印第安民族的觉醒。  相似文献   
9.
从社会心理学认同理论出发,借鉴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华高等学校任教及曾经任教的外籍英语教师对教师职业的隐喻性理解进行调查。从与学生关系、对语言自身、对教学方法、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识等方面对这些隐喻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他们这些认识与对自身职业的隐喻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在小说《路》中,伦理道德问题是小说中反复考究的主题。科马克·麦卡锡用一个启示录式的伦理寓言,揭示后现代社会中的伦理混乱和道德败坏,反映现代人的伦理困境。沿着"生存"这条伦理线,男人与男孩面临种种伦理困境和伦理选择,它们构成了小说中几个重要的伦理结。基于后现代伦理学的理论,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试图为解读《路》提供一个文学伦理学的新视角,从中解读麦卡锡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