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小说宝物描写情节模式有四:"遇难--获宝--脱困"模式,展示出英雄获宝的幸运,磨难构成了宝物出现和获取运用机缘."寻宝--夺宝--成功"模式中,寻宝、夺宝是斗宝的前奏和准备,与英雄的发迹变泰和业绩成功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类型."授宝(借宝)--解难--却敌"模式,揭示出英雄受上天、仙师佑护的重要性."失宝(盗宝)--误用--归位"模式,描写正派人物宝贝丢失,被不该用者误用造下罪孽,经一番周折又回归主人手中,盗宝者最终被收伏归位.  相似文献   
2.
明清小说宝物叙事的常规艺术手法,有想象与夸张、构设悬念或补叙出身、类比与示现、铺叙与渲染等。宝物符号,构成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描写模式化的核心,而宝物的叙事模式,既是古代小说文体本身的变异——通俗化与史诗化,又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套语,与明清小说中宝物叙述有密切关系。宝物崇拜构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史诗手法为核心的创作受到市民接受心理欢迎,宝物的价值意义不断增值。  相似文献   
3.
明清小说宝物崇拜,有利于坚定善必将战胜恶、自强不息的信心,体现了一种正义必胜的理想期盼和价值趋向.也显示了明清尤其明代战争武器或生存器具改进的时代风潮,以及社会体制、国民性同时代现实需要、想像期待之间无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国内外的现实压力促使人们不能忽视体制制度的不合理性,于是,力图不断改革完善之.同时,宝物崇拜也启发我们进行"重技术不重科学"等"国民性"的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4.
在清代历史演义小说中,喷火兽母题大为兴盛,这当属西来佛教故事母题。丝绸之路上的诸多游牧民族国家影响了由印度至华夏中原的佛经传译,给佛经文学注入了一些不可小视的游牧民族因子,而其中以马崇拜为代表的怪兽崇拜即是如此。对火器的热衷,也使得清代小说中的异兽喷火描写成为一种虚拟想象的心理补偿。清代小说家由于实战经验和军事常识的不足,使其在营构文学世界时只好在佛经故事的宝库中搬取材料,从而构成了通俗小说中的喷火兽意象的书写。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及其相关研究,目前状况可分为:关于宝物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关于宝物崇拜及其描写的多种来源;关于明清小说中其他兵器描写的研究;对于明清小说迄今神魔叙事、宝物功能及其相关研究不足的关注。关于明清小说宝物崇拜及其描写,已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是迄今尚未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胡文彬先生<红楼林与北京>而世了.该书用民俗学的视角探寻<红楼梦>的成书传播,作者、文本、文化在创作传播中的互动关系,其研究方法也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冷气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诗歌意象是民族精神情趣展露的窗口。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展示了西方海洋民族亲近、驾驭及征服自然的观念,爱情这一美好情感也借助神话遗存与海意象交织互渗。文学意象凝缩的文化基因持久地产生影响,意象营构受民族群体心态的制约。英美诗歌中的海意象体现了西方民族富于进取、勇于开创和热情外向的性格心态。  相似文献   
8.
明清小说中,宝物描写出现频繁、涉及民俗学与叙事文学,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大致有三个纬度:一、宝物与小说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的关系;二、宝物崇拜及其相关描写的叙事来源;三、宝物与兵器衍化的关系.对新时期以来明清小说宝物描写研究作相关综述,发现其中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9.
宋人李元膺《洞仙歌序》曾谓:“一年春物,惟梅柳间体味最深.”《林下偶谈》也曾载这段动人的传说:“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时青云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子瞻问其故,曰:奴所不能歌者,‘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当又伤春矣.’遂罢.朝云不久拖疾而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冷斋夜话》亦载苏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随行,日诵‘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显然,上述论列传闻所涉及的柳,是中国文学中一个传统的富有文化意蕴和民族审美情趣的原型意象,它集中而鲜明地代表了一种感伤文学传统,同时也是男女情爱、惜春离别的心灵符号.  相似文献   
10.
明清"大风吹来女人"故事有多种类型,可分为大风为某家幸运地送来远方女子,女性为大风飘远有惊无险,因风刮来女人生出事端,以及叙说大风飘人过程等,还被有意识地赋予伦理意义。母题神秘化倾向在于,帝王贵人吉运天佑,风神形象的小说展演,对秘密社会活动乃至应对天灾施加影响,还为神怪小说借重。明清时期对山林滥伐,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北方大风频繁。大风吹女母题,偏重对普通人命运尤其女性遭遇的关心,具有难得的生态文化反思价值。古人并未意识到许多风灾实际上正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预警,总是宣扬在无可抵御的自然力面前的侥幸。不能仅从理想期盼的合理性着眼,而要看到侥幸后面的危机。这正是母题给予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