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长安刘氏家族堪称文学家族。从刘交开始,该家族即以《诗》传家、重视教育,培养了刘辟强、刘德、刘向、刘歆等颇善文辞之士。其中,刘向在诗歌、辞赋、小说、散文及文学理论、文学总集的编纂等方面成就卓然,堪称大家;而刘歆在辞赋题材的拓展、散文的个性化及文学文献的整理等方面的贡献也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汉末男性诗人以女性为情感载体来抒写自我生命痛苦的写作用意,应与他们的处境和心态密切相关。在混乱的政局中经历了期盼、失望、绝望的心路历程之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与女性心理同构的新特点。这恰恰彰显了汉末男性诗人摆脱心灵困境时的自我突围意识。  相似文献   
3.
个体性生命焦虑是西汉赋家比较浓郁的生命意识。它较集中地体现于骚体赋和拟骚赋中。可以说,西汉赋家继承先秦时代的人文精神,并结合新时代对士人话语自由及人格自由的限制与剥夺,将屈原的楚骚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对后世文学关注生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代纪行赋依据赋作主题的需要,采用史地结合的话语策略,并对相关地域的历史故实采取选择性叙述。这种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事模式,既有效地避免了二者的局限性,也彰显了赋作者的赋才、史识,并满足了汉赋的政治功用性和援古陈情的作赋需求,最终达到了借史咏怀的作赋目的。  相似文献   
5.
唐诗中的清酒与浊酒意象具有不同的象征意蕴。清酒意象多用来表达个体自我的生命感受,比如李白等诗人很少用浊酒意象来抒情达意;而浊酒意象则多用来表达忧国忧民情怀,诸如杜甫等诗人多用浊酒意象来宣泄痛苦。所以,清酒与浊酒意象是我们理解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注重感性消费的今天,人们消费与阅读文学经典的热情依然很高,只不过已从过去的敬畏转为现在的调侃而已。尽管如此,文学经典与感性化的消费观之间仍存在着隔膜。实用主义的阅读与消费观或许是消除隔膜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陕北婚俗资料,从社会文化角度论述了陕北人的婚姻模式——风俗性婚姻。藉此,作者认为,只有变更陕北人传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陕北婚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并非要消灭风俗性婚姻模式,因为它所依存的规范体系将长久存在。只有将风俗推向良性发展道路,才能使风俗性婚姻更具现代性,从而为法制婚姻居于主导地位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8.
出发前认真进行体检。 外出之前,由医院进行认真 细致的体检,是保证老干部 健康休养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的关键。经过检查,对不适 于外出的老同志,晓之以理, 劝其自我保重。出发前一定一 要委派责任心强、医术高的 大夫把关,才能避免发生事 故。  相似文献   
9.
刘向斌 《南都学坛》2003,23(2):64-68
死亡恐惧是西汉赋家生命焦虑的心理动因之一。西汉赋家在继承先秦时人的生命观和努力适应新时代生命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不遇”主题赋张扬了自己的生命理念。由此可以大体勾勒出西汉赋家的生命观衍变历程:汉初的自恋情怀、盛汉时期的自抑意识、西汉末期的自隐倾向。这种“个体—群体—个体”的生命观转换模式,对体认哀乐任情文学的历史渊源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代八景诗兴起于何时、何人最早创作八景诗的问题,学界看法不同,众说纷纭。针对这种现象,经过一系列的考证辨别,文章否定了苏轼等为"八景之祖"的观点,指出宋仁宗庆历年间应是八景诗兴起的时代,而庞籍应是宋代最早创作八景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