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09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57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中国特色城市发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背景下的升级版,其规划、建设和发展遵从消费中心城市的一般规律。从历史逻辑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消费城市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消费中心城市的产生与城市结构、功能以及城市的消费文化基础有关。从理论逻辑来说,马克思关于生产与消费的理论是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的逻辑起点,构建消费中心城市理论是格莱泽、克拉克为代表的消费城市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演化。从现实逻辑来说,消费中心城市是遵循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产物,是我国引领消费结构转型、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设计。  相似文献   
2.
3.
空间资源的不足和配置的不均衡,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最直接的客观条件和现实背景.但时间因素同样不可忽视.空间与土地资源已成为影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矛盾.时间要素也是一个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深层机制,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在空间资源不足和时间因素不确定的交互作用下,中国城市发展既有华丽的“窑变”,但更多的是大量的“次品”“半成品”甚至是“怪胎”,城市化的成本问题空前突出,未来的更新与重建任务艰巨.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都市"和"城市群"的内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外学术界一直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基本的共识,由此对全球和我国城市化进程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在中国,人们把"大都市"和"城市群"两分并不仅仅是个概念使用问题,更折射出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深层困境。一个理想的大都市必然是以城市群的形态出现,同时,一个理想的城市群在本质上则如同大都市一样是一个有机体。所以,不是人们一般理解或现实中的"大都市",而是具有明显层级分工体系的"城市群",才应该成为中国城市在都市化进程中真正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5.
墨家与诸子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出身与源流上看,以墨子为核心的墨家学派很可能是一个流亡的贵族集团。孔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礼与食孰重",即政治文明重要,还是物质文明重要;孟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君主的正业是什么",即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生产重要,还是使人民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重要;荀子与墨子的分歧在于"是劳动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即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环节重要,还是分配生活资料的政治制度建设更重要;韩非子与墨子的不同在于"心系百姓,还是只关心最高统治者";老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非儒,还是反文明";庄子与墨子的根本区别在于"实用主义,还是审美主义";杨朱与墨子的区别在于"腓无胈,胫无毛",还是"一毛不拔"。墨家学派是指导侠客进行社会实践的理论基础。墨家与农家在中国农业文明结构中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术史角度看,在关于“美本身”、美的认识与价值、审美心理与意识、中国艺术形式等方面,百年中国美学研究并没有质的进步。原因在于,20世纪在以“恶”的方式刺激、生产人类对美、自由的学术冲动与热情的同时,也把过多的非美学内容暗渡进美学的“知识学”框架中,并产生诸如“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善的形式”与“美的形式”相错乱等负面影响,从而无法建构一个“知识学”意义上的美学语境。只有首先对这些问题予以清理,才能为新世纪中国美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江南佛教文化进行界定与阐释,可着重从两方面进行:首先,宗教是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因而首先要弄清楚中国宗教与西方宗教的差别;其次,中国文化向有南北之别,因而还需要弄清楚江南佛教文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的佛教文化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诗性文化与江南诗性文化,为我们正确认识江南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路径。与西方宗教相比,中国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自然化、艺术化和人间化。与中原—北方文化圈相比,江南佛教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更自然化、更艺术化和更人间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进程是全球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战略调整过程,对于上海而言,在初步具备了参与城市竞争的资格与身份之后,上海开埠又为自身迅速获得以西方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国际资源打开了通道.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当代国际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大都市,是因为在上海发展的每一关键时刻,都能吸收到当时对世界和中国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理念、智慧与精神.上海在每一重要阶段都与不同形态的轴心期智慧直接相关.始于上海开埠至1930年代确立的上海文化中心,对深入了解中国文明如何融入全球化的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最值得关注与研究的精神文化形态.在中西、古今的矛盾与冲突中,上海成功地完成了新的精神觉醒并创造出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充满血与火、生与死的现代深渊中探索出一条生命之路,为中国开始纳入新轴心时代的世界新文明体系充当了先锋.上海在新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新文化形态则直接开启了中国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审美趣味.海派文化精神与海派生活方式,在促进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日常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转型上,是现代中国任何一个区域文化都无法相比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文学的基本知识形态,主要有再现论、表现论与象征论三种。在再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把握客观真理的认识工具。在表现论看来,文学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来抒发主观情感、创造理想现实的精神工具。所谓文学的象征本质,是对潜意识中的恐惧、本能冲动与个体焦虑感的抒发工具。有了这三种基本知识形态,就可以较好地把握住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江南文化精神的“在”与“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天阐释江南文化精神,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关注,就是江南文化的“在”与“说”。前者属于存在论问题,主要是江南自然、社会与人文的存在现状;后者属于语言本体论问题。主要是有没有人可以把江南文化的“在”讲清楚、说出来。在“怎么说都行”的后现代文化中,关于江南的“说”比关于江南的“在”显得更加重要与紧迫。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范畴的“江南美学与文化”研究,以区别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为空间背景,追溯江南文化的文化背景与渊源;以区别江南文化与齐鲁文化为区域背景,揭示江南文化的诗性与审美本质;以江南轴心期为理论基础,还原江南美学与文化的历史生成;以江南城乡差别为解释框架,探索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精神结构,推动了江南文化从实学向美学的学科飞跃,是研究者进入江南最重要的学术配置与基本的主体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