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5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22篇
社会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始艺术是指人类在史前社会所创造的艺术以及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后现存原始民族所创造的艺术.民间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门槛以后的不同发展阶段(如狩猎文明、游牧文化、农耕文明)社会条件下所创造的民俗文化.原始艺术是原始社会人类思维和精神领域创造活动的结晶,民间文化是原始艺术的合理继续.但随着人类智力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原始艺术中的大量原始思维(如原逻辑思维)和意象(表象思维),逐渐被文明时代的思维(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概念思维过渡)和意象所代替,向文明跨越和发展.但在漫长历史阶段中成长起来和发展着的民间文化中,仍然会大量地、长期地残留着原始时代的神秘思维碎片和文化印迹.当前,在研究农耕社会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强调关注民间文化与原始艺术的关联、原始艺术给民间文化的遗留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
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口承文化。其保护的关键是对传承人的保护。杰出的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历史上杰出传承者的出现,则是以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开放政策为条件的。我国政府构建了由国家级、省市级、地市级和区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组成的保护体系,每一个名录项目,都有相应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支撑。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已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但传承人的权益却仍然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存在过多种流派 ,如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民俗学派、俗文学学派、延安学派等。作为第一个流派的歌谣研究会 ,是一个颇松散的团体和流派 ,其中持乡土研究观点的学者 ,如顾颉刚、常惠、董作宾、台静农、钟敬文、罗香林、白启明、刘经等 ,在歌谣研究会流派中占主流地位。本文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及其他研究为个例 ,阐明乡土研究思潮是 2 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早的一种研究思潮 ,董作宾 (以及顾颉刚等 )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的最初的理论基础。本文从 (1)“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2 )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3)考订与考订者 ,(4)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四个方面 ,对董作宾的民间文艺学思想遗产和历史地位作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05年6月起在全国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民间文学"自有其独特性:一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进行过较为全面的普查,这次可称为"跟踪调查"或"重复调查";二是民间文学普查不限于数据收集,而是要采集记录流传在口头上的作品,寻找和发现重要的传承人.在这两点上,民间文学与其他的类别相异.调查要遵守唯物史观和"全面性、代表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和参与观察法.与其他"非遗"类相比,民间文学名录的申报工作相对滞后,其原因既有工作的协调问题,也有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念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看冯牧     
我是粉碎“四人帮”不久认识冯牧同志的。那一年我从新华通讯社调到了《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他当时是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的领导人,住在黄土岗作协的宿舍里,因为编辑上的事情常常去向他请教,也向他约稿。作为文革重灾区,文艺界满目疮演,百废待兴,到处呈现出一片凋零破败的景象。全国作家艺术家的团体——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还没有得到恢复,《人民文学i当时挂在国家出版局。有些本来应该属于协会来出面办的事情,不得不由这家杂志出面来办。冯牧在文革前先后担任过《新观察z杂志的主编和《文艺报》的副主编,在文革中曾经被打成“现行…  相似文献   
7.
人品和作品     
结识老作家董均伦,已是很多隼以前的事了。那时我虽然已经在文艺界混过几年,在单位里同事们也都以“老刘”相称,但终归还是个涉世来深的青年,而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作家了。由于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常有的一种疏离感,除了业务上的关系外,与他几乎没有什么私人间的交往。真正与董均伦夫妇交往多起来,是在1979年之后。我历来景仰董均伦的人品和作品。董均伦是年长一辈的老作家,青年时代在北平上过教会学校,学的是英文,是喝“洋墨水”长大的,后来经由香港辗转到革命圣地延安,受组织之命给来解放区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惊华医生作翻译。毛…  相似文献   
8.
自新中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17年间,我国的民间文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虽然或多或少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但总的来看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1949年前的20世纪前期民间文艺学史上,不仅存在着流派,而且存在着不同的流派,这些在理论、观念、方法上不同的流派,形成学科的多元格局。这些流派是:北大歌谣研究会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文学人类学派、俗文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延安学派和民俗学派。它们以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存和发展的条件,分别有自己的代表人物、理论纲领和代表作。流派的存在和多元格局既促进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本土化发展,又显示了中国民间文艺学的边缘性、跨学科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